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喚起共同記憶 尋找共同認同
--《百年中國》紀錄片的呈現

http://www.CRNTT.com   2011-08-28 00:42:46  


 
  兩岸從1949年開始分治,政治上的對峙自然需仰仗史觀的零和教育支撐。因此,共產黨與國民黨對於對現代史的認識是不同的。1990年代民主化以後的台灣,由於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權之爭,雙方也分別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進行不同歷史詮釋,以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2008年起,兩岸關係快速進展,關係的改善也促使兩岸必須重新認識現代史。彼此在一些問題上開始有了交集,但是仍有不少的歧異,其中有的是歷史記憶不同,有的是記憶的選擇不同,也有因為對未來路線看法不一而刻意曲解歷史。

  北京從傳統互爭生死的國共“內戰史觀”往“民族發展史觀”調整。(請參考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二)〉,《中國評論》第157期,2011年1月,表3)台北方面卻是往另一個方向變化。為了爭取執政,1999年起民進黨透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了“中華民國”暫時做為國號,算是結束了他們的激進台獨訴求,但仍沒有放棄屬於“台獨史觀”的“被殖民論述”。經歷了李扁十餘年的去中國化教育與政治操弄,即使國民黨的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其史觀也並沒有調回到“國統綱領”時的“一個中國”為基礎的“分治史觀”觀點,反而是逐漸往只談“中華民國”,避談“中國”的“偏安史觀”滑動。(張亞中〈爾憂選舉、我憂兩岸:2012後有無兩岸和平協定?〉,《中國評論》第163期,2011年7月)

  國、民兩黨所代表的“偏安史觀”與“台獨史觀”,其共通點就是減少對1949年以前在大陸的歷史關注,而著重1949年以後在台灣的政經社會發展。兩黨相異點在於,“台獨史觀”視1990年代以前國民黨的統治多屬負面,將歷史簡化為228事件對台灣造成的災難,以及民進黨為台灣民主的貢獻。

  雖然隨著兩岸關係改善,在面對台灣時,北京已減少“內戰史觀”的表述,而將民族發展或復興做為看待歷史與未來的論述,但是由於兩岸政治不改敵對,北京仍然沒有處理如何面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定位問題,因而也就難以用客觀的態度來面對自辛亥革命以來,國民政府在各類歷史事件中的作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