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卡扎菲對利比亞犯了哪些罪?

http://www.CRNTT.com   2011-08-29 09:52:32  


  
相關鏈接:利比亞及它的“卡扎菲時代”

   來源:新華網 2011年02月27日13:00

  曾經看來堅不可摧的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卡扎菲在利比亞的42年統治,在一周多點的時間內變得千瘡百孔。

  反對卡扎菲的勢力提出的“民主化”訴求只是示威者騷亂的一個表面口號,高失業率才是亂局急速發展的催化劑。利比亞國內長期存在的深層部族矛盾,是這次動蕩的根源,反政府人士的根本目的,只是推翻卡扎菲的領導而已。

  推翻短命政權上台

  利比亞國名的全稱是“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這個北非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乍得、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跟突尼斯相鄰。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利比亞大部分國土均為沙漠。利比亞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500米,人口600多萬,主要是阿拉伯人(約占83.8%)。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占97%。阿拉伯語為國語,在主要城市也講英語和意大利語。

  目前利比亞危在旦夕的卡扎菲政權由1969年革命成立,被革命的是短命政權利比亞王國。該國由三塊原來相對獨立的地區合併而成,包括西北部的黎波里尼亞、東部的昔蘭尼卡,以及西南地區費贊,利比亞國旗上的紅黑綠三色分別代表著三個地區,中央黑色印有新月星型圖案的是昔蘭尼卡酋長國的旗幟。而國旗上的紅色代表費贊地區,綠色代表的黎波里尼亞。

  歷史上,東西利比亞互不統屬,在意大利殖民時期也被分而治之,直到1934年才勉強合併。西方扶植的利比亞國王伊迪里斯一世本身是宗教領袖,一戰後被西方承認為昔蘭尼卡酋長,他原來不過要爭取昔蘭尼卡獨立,到了意大利二戰戰敗,英美希望利比亞統一,才讓他“順道”擔任利比亞國王。

  伊迪里斯一世在位期間,鄰國埃及的納塞爾威望極高。伊迪里斯一世十分擔心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革命風暴會推翻政權,長期坐鎮昔蘭尼卡的杜布魯克,並以東部重鎮班加西為共同首都,監視埃及的一舉一動,親王室勢力在東部得以生根。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後稱“九.一”革命),推翻了伊迪里斯王朝統治,成立了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並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改共和國為民眾國,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

  卡扎菲在反映他個人革命理論的“綠皮書”中認為,選舉是簡單多數統治簡單少數,最好的政體就是讓人民直接管理國家,自我統治,政黨、議會和政府都是沒有必要的。

  然而40多年過去後,利比亞儼然成為“卡扎菲的國家”,整個國家的許多細節、模樣,都是按照卡扎菲這位“政治狂人”的設想而製造出來的。他說的話就是國家的政策和法律,而他的言行常常沒有任何軌道和邊界。他對子民們的即興賞賜和對“壞人”的不依法度的胡亂“嚴懲”,使他在民間擁有眾多的粉絲。

  卡扎菲政變後,進行中央集權改革,廢除從前的行政區域,但東西部差異依然明顯,而他以的黎波里為單獨首都後,能絕對掌控的勢力範圍,其實只局限在西部。除王室殘餘力量外,東部也是其他反政府陣營的基地,例如比卡扎菲更激進、據稱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極端組織“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LIFG),也是以東部山區為根據地,反卡扎菲不遺餘力。埃及和利比亞1977年爆發邊境衝突後,西方更希望得到埃及合作,通過昔蘭尼卡顛覆利比亞。

  1980年,昔蘭尼卡的杜布魯克地區曾爆發反卡扎菲起義,令卡扎菲進一步集中資源發展西部,變相令東部長期貧窮,致矛盾激化。雖然卡扎菲的外交姿態已軟化,但他是南蘇丹獨立運動的堅決反對者,就是擔心利比亞會步其後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