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關鍵的年代:台灣現代化的進程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9-25 09:58:54  


 
決心推行地方自治

  蔣介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地方自治。關於台灣的地方自治,根據一些檔案和我做的口述歷史(其中有一些是我兩三個月之前才做的),我才知道這些事,對我也很震撼。蔣介石在1950年決心地方自治,1950年1月大事表上只寫了四個字:“地方自治”。他希望在台灣實行直接選舉的省議員、縣市長等,提出之後黨內立刻反對,包括他身邊的人也反對。反對的原因,第一,1950年初的台灣還在風雨飄搖中,站都站不穩,談地方自治和選舉實在不切實際。第二,台灣本地人占台灣人口的85%,大陸來的人大概是13%,如果直接選舉,那大部分的權利就會被那85%的人拿走,國民黨在台灣的控制就沒有了,整個台灣就掌握在本地人的手裡,那國民黨哪還有立足之地呢?

  但蔣介石非常堅持,當時負責台灣地方自治的阮毅成,他兒子阮大仁親口告訴我的,盡管面臨黨內反對,蔣介石排除萬難實行了地方自治。首先成立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研究規劃,同時為配合地方自治,改造委員會在1950年9月,通過一項決議,把煙酒及林業的管理及稅收改由地方政府接手,此舉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稅收的來源。

  大家不要忘記了,1950年的台灣是怎樣的?在那樣的一個環境裡,1950年7月2日,台灣省第一屆縣市議會議員選舉展開,國民黨很謹慎,沒有一次性選,而是分區、分六期辦理,花蓮縣最早舉行,試點成功,再擴大到屏東縣、高雄縣、高雄市、台南縣、台南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縣等。

  接著選舉縣市長,地方首長當然比縣議員更重要。國民黨把選舉分為八期辦理,每一期兩三個縣市,因為這樣比較好控制。這也順利完成,然後是台灣省議會的選舉,也很順利地完成。整個地方自治在兩年內順利完成。與此同時,各基層的鄉長、區長、鎮長、村長、裡長等也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我在三個月之前才在蔣介石日記中看到這樣的故事:1950年12月台灣省第一屆民選縣市長選舉期間,台中市市長選舉競爭激烈,無黨籍候選人楊基先、國民黨候選人林金標,另一位非國民黨籍候選人廖朝洲競爭市長寶座。廖朝洲無足輕重,主要是楊基先和林金標的競爭。楊基先是地方上有影響力的士家子弟,在競爭中不免批評國民黨,蔣介石密切關注他的言行。楊的聲勢看好,眼看就要贏得選舉,蔣介石忍不住了,12月27日,他打電話給省主席吳國楨,讓吳告訴楊基先自動退選。結果吳國楨回報,對方同意退選,而且“態度良好”。這下子蔣介石反而不好意思了,覺得不安,認為自己幹涉選舉的做法“處置不當”,考慮了三天,在1950年12月30日,他決定仍舊依法進行,不加幹涉,即使國民黨候選人失敗,“亦無愧色。”。他把這個決定告訴吳國楨後,覺得“寸衷大樂”。吳國楨打電話告訴楊基先之後,楊也欣然接受。最後的選舉結果,國民黨失敗了,第一屆台中市市長是一個非國民黨的人。我問了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們以為國民黨到台灣,那麼龐大的黨政軍力量一定是控制這個控制那個,卻沒想到第一屆台中市市長不是國民黨人!

  最後選台北市市長,特別重要。可惜出現一個更厲害的人,叫吳三連,他們的家族就是今天的統一集團,比楊基先還有影響力。國民黨內各種想法都出來了,讓他退選或是延後選舉,但蔣介石最後還是決定不幹涉選舉,吳三連最後高票當選。所以,第一屆台北市市長,也不是國民黨人。我看到之後很感慨,我相信蔣介石、陳誠等國民黨領導,當時也不懂選舉,他們只知道要民主,但並不知如何實行民主,他們都是在掙扎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