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胡德平:把中國為何要改革的道理追尋到底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0:32:40  


 
談廣東改革開放:完全在一張白紙上進行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胡耀邦同志對當時主政廣東的任仲夷、主政福建的項南等地方改革幹將,給予了不遺餘力的支持。

  胡德平說,20世紀80年代初,父親和中央的同志就認為,中央對廣東、福建必須要有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尤其是在經濟上,對財政和外匯收入應該實行定額包幹,5年不變,每年財政上繳12億元,剩餘的部分留給地方。

  胡德平對《南方》雜誌記者說,父親曾多次來廣東,在1980年、1983年、1984年、1986年中,至少有4次來到廣東,珠三角、粵西的茂名、粵北的韶關等地都去過。

  “父親視察了珠三角若干市縣後,對改革開放的前景很有信心。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父親去深圳視察,專門寫下‘特事特辦,新事新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的題字。父親對深圳蛇口工業區人事制度改革尤其讚賞,特別寄語工業區創辦者袁庚:不是把內地制度搬過來,不是跟著內地人事制度去搞改革,而是要完全在一張白紙上進行創新。”

談民企:量體裁衣地給新政策

  1993年,胡德平任職於全國工商聯,先後任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全身心投入民營經濟,數次幫助民企走出困境。2006年,還在引發社會巨大反響的“民企原罪論”中替民企發聲。

  胡耀邦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社、隊、聯戶、個體經濟,四個輪子一起轉”的想法,讓胡德平感受很深。他回憶,早在1973年,在一次出差西藏途中,自己遇見兩位到西藏教當地人編竹筐的“江西老表”,第一次對個體經濟有了直觀印象。“他們的勞動在當時都是非法的,這是我在‘文革’中,最先看到的個體戶,民營企業的一個雛形。他們說我們幹嗎在家裡搞‘文化大革命’啊?我們有自己的手藝,可以靠手藝來掙錢,給兒女買課本,給老人買衣服。與其在家裡不搞生產,還不如遠走他鄉,憑我們的手藝來吃飯。”

  時至今日,胡德平依舊在為民企的發展揪心。他認為民營企業目前主要面臨三個問題:第一是融資困難;第二是成本上升,包括人力成本、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第三是需要更加有序的經濟秩序。

  他對《南方》雜誌記者講了一個例子:“現在我和一些北大校友談起,當年我們都覺得下海很光榮,現在反而覺得創業艱難,當時我們覺得能辦個工廠、出個產品很驕傲,現在覺得做實業非常累,而且融資怎麼這麼難。我有個同學做一個新的產品,想盡辦法跑南跑北都融不到資,結果把公司注册到國外去,馬上就籌到了1億元的資金。”

  胡德平認為,政府不能只關注壟斷企業、國有企業,警惕不要形成新的利益集團,而應對民營企業加以引導,量體裁衣地給新政策,這需要再解放思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