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理解國有文化資產的改革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1-11-01 08:34:07  


 
  區分時政類和非時政類資產

  與此同時,當前各地文化體制改革主要立足於資本運營,更多地希望企改使文化傳媒企業符合上市條件,以解決其過度倚重財政的供給模式,並為其數字化技術下的產業擴展和轉型重塑提供融資便利。借此審視當前比較典型的幾大模式,不難發現重慶和南京等模式在資本運作和跨媒介整合等方面相對便利,即文化投資集團等作為資本運作平台,可通過股權調整等對廣電、報業和出版等資產進行合併重組,以避免重複建設,增加協同效應。上海等則因市宣傳部管理的文化資產缺乏類似清晰的資產整合平台,只能依賴資產劃撥等形式進行優化整合;不過,多個集團同台競技可產生競合效應。如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在以文廣新聞為主的基礎上,把劇團、院線等非喉舌的經營性文化資產納入其中,既實現了強扶弱之效果,又顯現出整合協同效應曲藝劇團等借廣電系統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典型的為周立波現象,同時又為廣電平台內容提供豐富素材。

  當然,這種過度注重資本運營和硬資產的改革帶有典型的產業資本發展思維,而文化傳媒產業屬於輕資產行業,最大的資本競爭優勢在於人力資本,而非實體資產規模,否則轉制上市後的擴張帶給企業的只是肥胖症,而非競爭力。如廣電的制播分離本質上是產業鏈上的體制性分割(部分為事業制,部分改為企業制),這使得改制後的企業主體能否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占優,依賴事業制的內容之於市場的接納程度,而二元制使製造內容的難以直接接觸和響應市場需求。

  我們認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首先使經營性文化資產激發市場活力和人力資本潛力。最為典型的案例是主打娛樂休閑節目品牌的電視湘軍的崛起,以及《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飯沒了秀》等品牌節目亮相熒屏,都得益於經營性文化資產改制煥發出的市場活力和人力資本創作激發。同樣依附於報刊的娛樂周刊、旅遊周刊、購物周刊以及各種增刊等,也逐漸通過外包給廣告和創意公司更加豐富和活絡。此外,各地文交所和設立的文化基金既為經營性文化產品提供了低成本交易平台,也為諸多文化產品的融資提供有效渠道,最為極端之案例當屬天津文交所證券化書畫、文物等經營性文化產品交易等。

  顯然,廣電和報刊出版等非喉舌類欄目和版面活力的煥發,受益於決策層在非時政領域管制的放鬆,迅速激活了該領域的市場化分工協作,而市場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提高了相關領域的勞動效率和創作激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