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解讀“太原理工103人出國不歸”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10:15:07 |
不必強求海外學者“以愛國的熱情回國效力” 當年的熱血海歸趙九章郁郁不得志 1950年代,錢學森、鄧稼先們的回國是因為對建設新中國充滿向往;而改革開放初期以公派為主的留學生往往也對中國的四化抱有使命感。但隨著國家的不斷開放,留學生返國率的不斷下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1978年,鄧小平提議公派留學生時,稱“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個,也只占十分之一,還剩九百個”,92年南巡之時,鄧小平重提公派留學,這時已改口稱“即使留學生有半數逾期不歸,仍然有一半的人可以幫助國家”。 但到今天,留學生整體的返國率已經只有25% 左右,人才流失嚴重,但這到底是不是很可怕的現象,而我們需要喚醒留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都紛紛回國效力呢? 在一個日趨開放的社會,這其實是完全沒必要的。當年國家就留學政策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這十二字方針時,之所以要提“來去自由”,就是因為明白學術研究有其客觀規律——在建國初期,一些在國外本來極有前途的科學家如趙九章等憑著一腔熱情毅然回國,但國內的學術環境讓這些科學家沒能取得他們應得的學術成就,這是非常遺憾的事。但國內大多數人的人才觀,仍僅限於“鄧稼先好、楊振寧壞”,這無疑是非常落伍的。 事實上,在今天,全球科技不僅講競爭,也講合作共享。即便在別的國家,中國科學家也能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而中國科技事業要想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就需要提供更優越的研究環境、更好的報酬,在利益驅動之下,返國自然會成為海外中國優秀學者的首選。甚至中國還能引入洋人科學家,以學術交流中心的姿態,成為世界科學重鎮。 饒毅、施一公等突出人才的回歸,標誌海外華人學者對國內的科學事業仍具信心。但縱觀近代發展歷史,科學發展總是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只有當社會整體進步到一定程度,科學界的繁榮才會真正到來。中國要努力營造這個環境,而目前還差的很遠。(來源:2011-12-28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