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新“三個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2-06-27 09:45:31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訊/如果一個外星人造訪地球,想在最短時間內弄懂這個星球上的國際關係,那麼他/她只消研究三個國家:美國、沙特阿拉伯和中國。他們分別代表著三類國家:金融大國、資源大國和製造業大國。

  如果他/她還有餘力,可以研究六個實體:美國和想取而代之的歐盟;沙特和想取而代之的俄羅斯;中國和想取而代之的印度。這六個國家濃縮了當今世界的權力結構。這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三角”模型。

  現實世界比模型要複雜些。有發達一些的資源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有貧窮一些的,如農業資源國阿根廷、礦業資源國南非和勞動力資源國土耳其;巴西和墨西哥,曾經的製造業國家,如今又有重回資源國趨勢。還有更多:韓國,靠製造業脫離窮國行列;日本,製造業大國,曾試圖爬升為金融大國,但未獲成功,反而跌進“失落的20年”;英國,前任金融霸主,更多被視為現任的跟班。

  這些國家共同組織了一個俱樂部,起了個有點“誤導性”的名稱:“二十國集團”(G20)。說誤導,是因為它們雖然名為一個“集團”,但實則來自三個不同世界。

  “第一世界”是金融大國。它們通過控制交易來控制“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控制交易,最核心的是兩個:交易場所和交易媒介。過去,是倫敦和英鎊;現在,毫無疑問是紐約和美元。而交易的背後,是過硬的軍事保障,過去是日不落帝國,現在是遍布全球的美國軍事基地。

  “第二世界”是能源資源類大國。它們生產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和資源——主要是礦產。起初,能源資源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第一世界”。後來,“第二世界”組織了自己的俱樂部,部分奪回了生產和交易權力,大幅提高了價格。其中,有些國家已經成為令人羨慕的石油富國。但有的國家則在衝突動蕩中求生存。它們或富足穩定,或貧窮戰亂,都是因為石油。

  “第三世界”是後起的製造業大國。德國和日本是其中較早的後發國家。韓國等緊隨其後。俄羅斯曾被視為後發製造業國家中的成功範例,但現在只得靠賣資源重新發展。如今,中國成為按此定義的“第三世界”領袖。落在後面的印度一直瞄著中國,試圖趕超。

  上周,這個“俱樂部”剛剛在墨西哥組織了一次聚會。

  “三個世界”是個老概念。上世紀50年代,“第一世界”指美國和西方國家,“第二世界”指蘇聯和東歐國家,“第三世界”則指廣大新獨立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重新定義了“三個世界”,分別指代美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無論怎麼劃分,“三個世界”的實質都是定位坐標系,用來解答國際關係中的永恒主題:“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在前一種坐標系下,尼赫魯等人找到了與意識形態相對立的“不結盟運動”。在後一種坐標系下,毛澤東等人找到了與富裕強國相對立的“亞非拉第三世界”。

  如今,“朋友”、“敵人”之類的名詞已經過時,分別換成了“戰略協作夥伴”和“戰略對話夥伴”。但換湯不換藥,問題依然存在:現在,我們應該倚重誰、防範誰?

  不同的是,回答這個問題遠不及幾十年前那麼簡單。“三個世界”之間關係複雜微妙,矛盾與相互依存交織。

  “第一世界”內部,美元與歐元爭奪主導權,是當下世界的主旋律之一。不過,共同的歷史和價值體系使他們存有對話渠道。“第二世界”內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新興油氣大國之間將展開博弈,但共同目的都是可持續地賺取能源出口利益。“第三世界”內部,因為都在追逐能源資源,有可能由此引發矛盾。但是,中國、印度等國在改革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維護發展權等方面存在共同訴求,有協作空間。

  這在G20峰會、“裡約20年”峰會中都有體現。

  維持這個權力結構的基石有兩個:一是用美元綁定石油交易,是“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之間的契約;另一個是拿美元交易商品(背後是中國工人的勞動),是 “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沒有契約的實質關係。

  認識到這一點,也就能理解美國當前的兩大戰略:維持石油美元地位,維持中國、印度和拉美等國的“供貨商”角色。任何衝撞美元地位的挑戰,哪怕是持相似價值觀的盟友,都不能容忍。而對中國,美國將會以經濟合作加軍事遏制的方式,鼓勵中國發展,但要納入美國可控的軌道。

  然而,未來並非宿命。有兩個變數:一是“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繞開美元體系,直接建立合作的雙贏嘗試;二是“第三世界”內部,在世界新秩序構建中的協作。這兩個變數將給中國更大的選擇空間。

  G20主辦方想通過在地上貼國旗的辦法來給各國領導人定位。更重要的是,要在現實世界中找准位置。“新三個世界”模型,可以提供一個坐標系,為中國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尋找定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12年06月25日01:54  

  作者:陳曉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