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北大何以成“北京人大學”?

http://www.CRNTT.com   2012-09-13 14:16:42  


 
北京人大學匾下談何“知識改變命運”? 

  2012年09月12日15:08 來源:人民網 

  北京人大學匾是對中國高考招生制度地域歧視的諷刺。如果我們連參加一次公平高考的權力都沒有,我們向往的北大變成了北京人的“自留地”,又談何教育公平和“知識改變命運”?作為中華名校,北大或許無力改變城鄉教育不公的現狀,但至少可以在高考錄取時少一點人情性的傾斜,多一點公平的社會責任。

  9月11日,來自河南的幾個學生,來到位於北京西單附近的教育部,給教育部部長送鴨梨,“希望幫他們分擔壓力,取消高考戶籍限制,提高外省錄取比例。”結果鴨梨被委婉拒絕;90後河南小夥程帥帥計劃給北大送“北京人大學”匾,被警方帶走。而此前,程帥帥曾對媒體呼籲取消高考戶籍歧視。

  這是繼北大在京一批次擴招33.6%之後,北大又一次因高考不公被推上輿論風口。而“北京人大學”匾背後,中國高考制度的地域歧視問題也再次引發熱議。

  有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大學(含醫學部)在北京總共投放了414個招生名額(醫學部368人),而在河南今年的招生計劃則為108人(醫學部28人)。清華今年在北京招生計劃是203人,而在河南僅招91人。而根據2011年的錄取數據,每萬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為1.27,河南為1.87,北京為52.5。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個可以上北大。北京學生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這就意味著,即使安徽河南等地的考生“頭懸梁錐刺股”,他們在高考的考場上也難以拼過北京本地的考生,而原因只有一個:地域區別導致的門檻不同。

  就地域而言,北大等名校地處首都北京,北京當地政府在辦學環境和教學發展方面,都為其提供了優越和豐厚的物質和人力支持。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政策上適當向北京當地考生傾斜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就近些年來北大在各地招生比例的嚴重失衡來看,北大這種人情性的傾斜,明顯的忽視了一個“度”的問題,把屬於全國人民的北大變成了北京的“自留地”。另外,北大“北京化”現象也遠非個例,近幾年京滬等地名校在本地的招生分配指標也居高不下,本地化現象愈加明顯。也由此不斷引發人們對北大清華等名校招生指標地域歧視的質疑和指責。

  在這樣的前提下,改革高考招生指標分配制度自然成為眾心所向。之前有人大代表疾呼實行名校招生名額分配聽證制度,更有人提出“全國重點大學招生公平性的建議”。然而,高考錄取地域歧視的堅冰卻一直無法打破,千呼萬喚的異地高考政策不久前終於出台,但苛刻的三個准入條件卻帶著赤裸裸的“拼爹”本色,讓所有隨遷子女望而卻步。

  在“知識改變命運”面前,多數人也開始心灰意冷。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通過受教育向上流社會流動,是每個中國人的願望,然而,北大等名校招生指標地域歧視卻把這個願望變成了幻想。相對於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等社會現象,我們更不能接受的是教育不公。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地,更無法選擇出身,但在文明社會裡,我們有權擁有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而這個起點就是教育。而如果我們連參加一次公平高考的權力都沒有,我們向往的北大變成了北京人的“自留地”,又談何教育公平?

  作為名牌高等學府,北大和清華無力改變城鄉教育不公的現狀,但至少可以在高考錄取時少一點人情性的傾斜;無力主導“異地高考”,但至少可以在平衡各地招生錄取比例上有所作為,為推行“異地高考”創造另類條件。這是北大和清華作為中華名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事實上,按各地人口比例確定高考招生指標並不是難事,中國政法大學已為我們開辟先河。中國政法大學的名氣或許不如清華、北大,但是在招生公平、教育公平的問題上,其按各地人口比例確定招生指標的做法卻讓大學精神得到升華。這點,足以讓清華、北大顔面盡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