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家長正陷入教育恐慌?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14:45:57  


 
  學校教育需要改變,但歷史的慣性讓這種改變顯得艱難。

  上海市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在多次考察美國學校後思考良多。他認為,美國教育之所以可以實現“揚長”——發掘學生的天資、潛力,是由於他們的選拔標準更加多元。劉京海認為,中國的教育選拔改革,應該從已經實現的藝術專業、體育專業選拔方法中吸取靈感,讓不同特長的學生得到相應合適的教育,而不是對所有學生都要求統一的學業水平。“過去大學錄取率低,統一高考是為了教育機會的公平,現在錄取率高了,應該是時候做一些嘗試了。”

  不過,類似的提議要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更多的阻力來自對“公平”的擔憂。“如此嚴格的高考還會出現舞弊行為,如果考察學生平時表現,不知道會湧出多少貓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學者認為,整個社會缺乏信用機制,學生考評的多元化就難以實現。

  “好學校”神話

  對中國教育的詬病由來已久,特別是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評價體系,主管部門也早已意識到其缺陷所在。

  因此,圍繞“素質教育”的教改多年來從未停歇。但教改多年後人們發現,競爭非但沒有減弱,奧數、藝術考級、體育加分等原本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項目,反而變成教育競爭的工具,給原本學業負擔沉重的學生,加上更多壓力。

  近乎瘋狂的教育競爭風氣,讓學校淪為殘酷的競賽場,教育恐慌氣氛的來源,是家長們對“好學校”的追捧。家長中間流傳的說法是,一些學校師資雄厚、管理嚴格、生源優質,因此,孩子進入這樣的學校,自然會保證學業成績。

  中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張人利認為,學校之間的差異,沒有家長想象的那麼大。他的一個證據,同樣來自PISA測評。“PISA測評的對象是15歲學生,在中國,這個年齡的學生正好一半處於初中,一半升入高中或者中專、職校。接受測試的學生是在所有這些學校中按人數比例隨機抽取的,也就是說,5000多名上海學生不僅來自所謂重點中學,也有高職、中專學生。測評證明,不僅上海學生成績第一,校與校之間的差異與國外相比並不大。”

  在張人利看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首先是一個客觀現實,“不均衡的發展在各個行業都是客觀的規律”。但他認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程度,被誇大了。張人利提醒家長們更加全面地看待所謂“好學校”:人人都想進“好學校”,“好學校”的班級規模就會變得很大,一個班四五十人,老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勢必會減少;如果進一個一般的學校,班級規模小,老師會有更多的精力關注你的孩子。

  事實上,一些城市已經將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工作中。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夏惠賢,同時也是一名教育主管部門官員,他所服務的上海市某區,在十二五教育規劃中將“均衡發展”作為未來工作的中心。為了杜絕各種形式的擇校競爭,這個區在以學生戶籍劃分學校片區的基礎上,用搖號的辦法來分配素質教育實驗校的招生名額。“你考的那些證,在升學中根本沒有用。”對於社會上流傳考證加分的說法,夏惠賢如此回應。

  “學生與學生之間差異很大,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後,張人利看到,教育恐慌的形成與家長們的觀念有很大關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僅很高,而且單一,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哈佛男孩”、“哈佛女孩”,追求分數、“好學校”的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樣感染著每一個家長。

  張人利說,這樣的想法也不能怪罪於家長,媒體的宣傳、輿論的導向,都在渲染高分、名校、出人頭地的魅力,整個社會對人價值的評判標準是單一的,家長怎能脫離俗套。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8月,新一屆高中畢業生即將進入大學時,一則新聞在網絡上流傳不久後消失,但很多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卻耿耿於懷。新聞講述北京中關村電子商品市場,一名女孩要求母親給她買“蘋果”三件套,價格超過2萬。母親無力負擔,蹲在墻角擦眼淚,而女兒大喊:“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然後扔下母親離去。

  “你覺得這個女孩的做法,完全怪教育嗎?”幼教媒體工作多年的黃錚,在讀完這個新聞後想了很多。與黃錚有類似思考的,還有張人利。“現在什麼事都可以歸罪於教育。這些天網上議論陝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車禍現場微笑的事件,後來又傳出他戴了很多名表。如果要追究,你也可以說教育出了問題,才會出現一個在車禍現場微笑的官員,但,這僅僅是教育的責任嗎?”

  在張人利看來,學校教育被賦予無法承擔的重任,而事實上,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影響來自家庭、社會。

  這一點,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教育學者楊東平認為,大一統的教育本來就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這種方式給家庭教育留下很大的空間。“比如美國等國家,學生下午2:30放學,剩下的時間是交給家庭的。家長的教育是無法被學校替代的,特別是像中國的學校,有的班級五六十名學生,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張人利經常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裡老師教學生遵守交通規則,但學生回家坐在父親的車上,父親就闖了紅燈。小孩問爸爸為什麼闖紅燈,父親回答說晚上沒警察,不要緊。”張人利說,孩子都是生活在家庭、社會中的,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怪罪在學校教育的身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