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羅天昊:香港 問題根源在社會結構失衡 | |
http://www.CRNTT.com 2012-11-27 10:53:23 |
香江激蕩,暗流汹湧。 最近,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香港居民對於中國的認同度堪憂。事實上,近年來香港爆發了諸多的社會事件,社會動蕩,追本溯源,根源在於社會結構失衡。 在《福布斯》發布的2011年香港富豪排行榜中。2011年香港40大富豪總財富達1510億美元。其中,一直雄踞香港富豪榜首的長江集團主席李嘉誠,蟬聯香港首富寶座。恒基地產的李兆基和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則排名第二名和第三名,賭王何鴻燊家族,則一家有兩人上榜。 四十大家族的總資產,大約占香港全年生產總值的大約69%,亦即,整個香港的財富的三分之二,被這些豪族把持。造成了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貧富分化嚴重。此外,更為吊詭的是,本次跌出前四十名的富豪,如聯邦制藥的蔡金樂、紹榮鋼鐵始創人龐鼎元等,均從事實業。由此,香港的產業結構,亦失去平衡,地產行業過於強大,擠壓了其他行業的正常發展。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雙重失衡,在嚴重危害香港未來的活力。 安撫精英階層的後遺症 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雖然發作於回歸之後,病根卻早在80年代最繁華時代即已種下。 在英治時代,雖然督政府亦喜歡借助華商領袖的勢力,來維繫社會平衡,但是,總體而言,香港還算是一個健康均衡的社會,從香港的流行文化,即可知香港是一個市民化,平民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在經濟領域,香港雖然是全球知名的自由港,貿易發達,但是,實業亦非常發達,其精工製造,一度全球聞名。 但是,到了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香港社會即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政府的未來設想是實現“港人治港”,但是,這個“港人治港”的潛台詞,很多天真的香港人當時不太明白,事實上,在大陸奉行的精英治國理念,亦被移植到香港。中央政府內心的“港人”,不是香港升鬥小民,而是香港的“頭面人物”,此前的華商領袖勢力,成為中央政府重點借助對象,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對於香港上層人士的“收買”政策。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第一任特首,都出自豪族。甚至是有黑社會背景的向氏勢力,只要他們在政治方面不成為反對勢力,亦成為被縱容的對象,可以繼續在香港地下秩序中稱王稱霸。 在此情況下,香港騰飛過程中崛起的一些新商人,意外地獲得了固化其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三十年來,香港的頭面人物不斷受到“賜封”,在“收買”與“歸順”的雙方互動中,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豪強大族,這些豪強大族因為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在拓展商業勢力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方便,他們不僅到大陸投資受到照顧,同時,在某些與權力聯繫緊密的領域,亦獲得了特殊的放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