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排除萬難向全球競爭價值鏈上游攀升

http://www.CRNTT.com   2013-03-02 08:52:54  


 
  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並存,推動了產業在國家間的新一輪轉移,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由此,全球價值鏈就按“產業轉移——價值增值變化——利潤轉移—— 貿易利得扭曲”的路徑,通過加工貿易、轉口貿易、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等途徑,對價值創造和利益分配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種路徑下,不同國家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就決定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相對地位,這種地位集中地體現為對外貿易的獲利能力。由於中國大量使用進口中間投入品而使得貿易規模“虛高”,故而並不能真實反映實際的國際分工地位。據商務部的測算,2010年中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為17490億美元,約為中國GDP的29.5%;而出口帶來的國內增加值僅為10756億美元,約占當年中國GDP的18.1%。

  毋庸置疑,中國是當今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製造業占全球比重升至19.8%,但製造業研發投入不足世界製造業研發投入的3%。從整體上看,中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較低,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較弱,工業勞動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較大,工業企業平均規模還較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差,許多傳統產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2008年到2010年,中國GDP年均增速9.9%,經濟增長總量中三分之二以上為資本積累的貢獻。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帶來的卻是資本效率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國資本產出率為3.79,2000年至2007年增至4.25,到2008年至2009年則上升到4.89,資本的擴大,對生產率增長產生了“擠出”效應。

  再細細比較一下,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只相當於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從中間投入的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企業通過縮短工時壓縮用工投入,削減勞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得以持續提高。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產出按年率計算環比增加4.2%,勞動生產率按年率計算環比上升2.9%,大大超出預期。

  更糟的是,虛胖的貿易規模和份額的增長非但沒有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摩擦。中國每年貨物貿易順差接近2000億美元,由此引起的外貿摩擦這幾年呈愈演愈烈之勢。跨國公司通過高價格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價格出口整機產品,使中國利潤大量轉移境外,卻又被指責中國產品低價傾銷,致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遭“雙反”的國家。

  文章指出,未來十年全球競爭將是價值鏈的競爭,依靠低成本優勢建立起來的國家比較優勢已難以為繼。中國製造業必須建立成本領先之外的競爭力,向生產率要效益,向價值鏈的上游攀升。如果能讓成本上升的壓力成為一種有效的倒逼機制,下大力氣向那些技術水平較高、規模報酬遞增特征明顯、產業盈利能力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或許才有可能真正獲得全球貿易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從而有底氣淡定面對全球貿易中的“多面夾擊”和“釜底抽薪”。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