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晚清憲政改革:曾是國人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

http://www.CRNTT.com   2013-08-25 09:15:42  


 
在炸彈的“歡送”下考察憲政

  群情激昂之下,慈禧難免有些動心。1905年7月,清廷下發諭旨,遣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隨帶人員,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

  1905年9月24日,正陽門車站熱鬧非凡。

  一片喧囂中,五大臣登上了火車。載澤、徐世昌和紹英坐在前面的車廂,戴鴻慈和端方則坐在後面。他們揮手致意,向送行的人告別。火車一聲長嘯,慢慢啟動。

  突然之間,“轟”的一聲巨響,火車被震得左搖又晃,隨即,一團濃煙和烈焰從車廂中躥出,一顆炸彈爆炸了!頓時,送行的人亂作一團,慌亂間作鳥獸散。眾人驚魂甫定,車站的巡警匆忙趕來。登上車廂後,發現五大臣里除了紹英傷勢較重,載澤、徐世昌略受輕傷外,戴鴻慈和端方均纖毫無損,安然躲過一劫。

  此次恐怖活動並未得到輿論的支持和同情,相反,指責和詰難頻繁見諸於報端。在士民上下一心的鼓勵聲中,炸彈最終沒有動搖清廷對憲政嘗試的決心。

  考察團分東西兩路,分別由戴鴻慈和載澤領隊。1906年7月,兩路考察團先後回到上海。其中,端方和載澤用心查訪、記錄,感悟良多也只有自家人真正心疼自家的家業。

  跪在西太后面前的載澤,懇切地陳述了一番肺腑之言:立憲利於民,也利於國,卻不利於官。故立憲之最大阻力,恐出自勢要權貴。隨後,載澤列舉了立憲的“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

  玩慣了權術的慈禧對載澤密折中提出的口惠而實不至的“立憲”方案頗感興趣。想想看也是,日本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22年後才開國會。著什麼急?高懸一個遙遙無期的目標,將天下臣民的注意力都集中於此。因此,慈禧把寶押在了“預備”二字上。

袁世凱的改革呼聲最強

  1906年9月1日,由瞿鴻禨起草的預備立憲的上諭正式發布,內稱: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年屆七旬的慈禧晚景無多,卻面臨著一個風雨如晦的爛攤子,因此,她將更多的心思花在了盤算當前政權的安穩上,真正“立憲政治“的改弦易轍還是留待將來吧,這是所有政客都諳熟的技巧拖。

  然而,被激發起來的民眾卻對立憲寄予了過於厚重的殷望。來自朝廷的聲音鼓舞著向往“立憲“政治的各階層的精英,他們很快就名正言順地組成了各種社團,以社會組織的力量,表達自己的心聲與追求。

  1906年12月,憲政公會成立。緊接著,帝國憲政會、憲政預備會等一系列的政治社團,成為了晚清社會結構變動中一股活躍的力量。

  對於浸淫在既得利益中的權貴而言,耿耿於懷的不是憲政的具體內容或實施時間,而是各自在憲政權力架構中的具體位置。

  在慈禧的授意下,由慶親王奕劻、孫家鼐、瞿鴻禨組成了負責官制改革的領導小組,具體籌備這項事務的辦事機構編制館也在恭王府的朗潤園正式成立。

  預備立憲的上諭頒布後僅僅三日,朗潤園的官制改革會議便拉開了序幕,與會者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朝廷親貴和重臣。

  會上,奕劻的發言冠冕堂皇,認為立憲有利無弊,是舉國趨向所在,若不能貫徹執行,拂了民意,便是“舍安而趨危,避福而就禍”。

  袁世凱更加激進,他對於朝廷關於立憲的“預備”二字十分不滿。他強調說,如果把一切準備好後再行立憲,恐怕“日不暇給矣”。

  然而,軍機大臣榮慶、大學士孫家鼐力主“緩行立憲”,奕劻、袁世凱也不好過於堅持,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先擱置立憲政體中起根本作用的“議院”不議,而主要對行政和司法兩大系統作形式架構上的調整,同時,用帶有西方色彩的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