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外交的源動力在變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4:48  


 
  國威不一定外交抗議和動武,有時領導人的肢體動作或一句話,就能向國際社會展現出許國家的自信、務實與威嚴。解釋只有一個:驅動中國外交的源動力變了,中國領導人不片面堅持意識形態標準,不單強調經貿關係,而是經貿和維權同步平行推進。

  部分國家並沒及時適應中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日本低估中國反制決心,把釣魚島國有化,而且還要進一步改變釣魚島的現狀。結果,日本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被打破,多年來只有中國民間人士參與的保釣運動為政府的公務執法船所替代。釣魚島對峙還有外溢效應,那些認為中國軟弱的國家應收斂對華挑釁。中國不主動挑事,但有關國家企圖改變爭議區狀態,中國的反擊會是堅決而有力。

  朝鮮第三次核試後,中國的反應備受讚揚,美韓等均認為,中國對朝政策發生根本性變化。在安理會制裁朝鮮的決議案中,中國連續投贊成票;減少對朝援助和關閉銀行賬戶。這種理解並不全面。擁核的朝鮮對中國同樣是威脅,其許多核設施就建設在邊界附近。應該看到,中國對朝政策又回到鄧小平當年試圖建立的半島政策。中國在半島有自身戰略利益——保持和平穩定是中國發展的前提,但保持穩定手段是多樣的,不僅是經援或遷就某個國家。近期中國對半島政策的調整不但沒影響到中朝關係,而且還強化中美韓國等國家的合作。

  經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積累起相當規模財富,外交政策走入新轉折點,外交源動力不再是意識形態,也不單是只依靠經貿往來去穩定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維穩和維權相平衡的對外政策。一個負責任大國要統籌手中所有資源,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貿兩種,主動參與到國際和地區事務,不但維護國家利益,也要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如到亞丁灣護航等。

  當然,一國外交政策不可單獨用意識形態、經貿及維權來割裂剖析。但對源動力的分析卻能使我們把握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從而也會掌握其未來走勢。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