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政府與市場邊界需更明確

http://www.CRNTT.com   2013-09-14 10:22:32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訊/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參加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時表示,30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得益於改革。未來中國要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還必須依靠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係。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時評人譚浩俊文章表示,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事關政府角色定位,是改革紅利能否得到有效釋放的關鍵因素。

  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以犧牲勞動力價值、資源和環境條件為代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改革激活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勞動者的內在潛能充分激發。否則,縱然有資源和環境可以利用,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特別是市場供求關係的不斷變化,供需矛盾由供不應求逐步轉向供求平衡和相對過剩,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微妙,過去能夠被市場接受和容忍的政府幹預行為,也逐步成為幹擾,一定程度上,還產生了制約和破壞作用。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的行為和意識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得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很多做法還是計劃經濟的一套,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成熟了,市場機制健全了,不需要政府再頻繁使用有形之手,不需要政府再繼續過多地幹預市場。

  正因如此,政府能否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成為下一步改革能否順利向前推進的關鍵。

  文章稱,雖然從理論上講,政府只要將由市場能做好的,放手讓市場去做,政府則管好自己應管的事。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並非易事。

  首先,在職能方面,政府尚沒有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多情況下,政府還在做著與公共行為完全不相符的事。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幹預、對項目審批手續還過於繁瑣等。相反,該由政府承擔的公共職能,卻被嚴重擱置和閑置,如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管失位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