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安倍拜“鬼”後看日本的輿論誘導與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10:08:37  


 
冀圖推行“政經分離”政策

  當然,擔心安倍鷹派言行可能影響日本的經濟與外交而陷入“亞洲孤兒”境地的,並不僅僅是旨在協助當局誘導輿論的某些主流媒體,與中韓有密切經貿交流的日本企業界也表達了同樣的憂慮。不少企業界人士對安倍放棄較早時宣稱的“經濟最優先政策”便表示失望。一名財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就表示:“安倍經濟學”的戰略就是要充分利用日元貶值的優點,達到產品大量出口的目的。然而,如果對最大貿易國中國的出口停滯不前的話,必然影響日本國內的生產和就業狀況,也將遠離首相一再強調的“擺脫經濟緊縮困境”的目標。

  對於企業界的上述憂慮,安倍及其智囊們當然不會不知曉。不過,對於將“理念”(“擺脫戰後體制”)與“安保”擺在第一位的安倍來說,日本對中政策的最佳選擇是採取“政經分離”的原則。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之後忙著表示要向鄰國“解釋”,就是要試探北京和首爾容忍的底線和落實“政經分離”政策的可能性。日本說客之經常放話“靖國”和“領土”問題不是日中或日韓之間唯一或唯二的問題,無非是要為東京夢寐以求的“政經分離”政策說項。但在北京發言人對安倍的表白明確表示“不歡迎”之後,安倍上述的如意算盤恐怕要落空。

  回顧安倍上台一年多以來的政策,不難發現東京試圖奉行的“政經分離”原則,不僅體現在與歷史觀密不可分的“靖國”問題上,也公然流露於其外交與安保政策上。

“福田三原則”只剩二原則

  在外交問題上,安倍及其口無遮攔的搭檔,即副總理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就四處揚言要圍堵中國。其具體工作,首先就是拉攏亞細安和韓國。

  對於東南亞,不少戰後的日本政客和學者就毫不忌諱地稱之為日本的後院,是日本的勢力範圍。其從屬關係就猶如美國與中南美國家,或西歐與非洲各國。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有日本媒體甚至在ASEAN(亞細安)之前加上領導者日本的J字,而戲稱之為“JASEAN”(直譯就是“日本亞細安”)。但在1974年1月田中角榮首相訪問東南亞遭到“反日”遊行和暴動之後,東京方面才發現戰後日本“南進”的“總破產”。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即誕生於之前的1972年,日本版的“和平部隊”(即海外青年協力隊)也獲格外重視於斯時。

  1977年,時任首相福田赳夫之所以要在馬尼拉發表“福田主義三原則”,目的無非是要消除東南亞人民對“軍國日本”戰後南進的戒心。但時過境遷,健忘的東京謀士已經失去了1974年的記憶,日本外務省在談論“福田主義三原則”時,更把最重要的第一原則“日本保證不成為軍事大國” 悄悄地删掉。“福田主義三原則”遂成為只談“心連心”和“對等”虛有其詞的空殼。

  儘管如此,要東南亞各國無條件緊跟著日本的指揮棒轉也不那麼容易。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去年12月日本與亞細安10國的峰會上,東京原本想拉攏各國針對北京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安保上的威脅”。但由於成員國中有不同的聲音,這句旨在直接牽制中國的表述只好被迫删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