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龐大的圖書庫存都去哪兒了?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10:57:13  


圖為國內一家出版社圖書庫存及少量殘損滯銷圖書.
  中評社北京4月2日訊/中國每年出版40多萬種圖書,是美國的兩倍,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也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庫存大國”。僅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2012年的全國圖書庫存總值達884.05億元。同期銷售額是693.59億元,扣除不占庫存的課本200億元,賬面上的存銷比接近2:1。實際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銷比甚至超過4:1。

  按國際慣例,圖書行業較為合理的存銷比是1:1,可見中國出版界的庫存比例是多麼大。一個問題便由此而來:如此龐大的庫存,最終都去了哪兒? 

01 去向1、切三刀:舊書翻新

  初聽“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為是手術用語。其實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術,不過是給書做“整容手術”:將書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換掉舊書的書名、封面和版權頁,除去書邊沿上的磨痕和塵灰,將舊書徹底翻新。

  “切三刀”的核心是書的再策劃。封面、書名肯定要換,原則上也應該換書號。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營出版商為了省錢,不換書號,只換封面、書名。結果,翻新後的書,封面上的書名和版權頁上的書名對不上。只換封面、書名而不換書號的“切三刀”書,實質上還是舊書,很不受發行渠道歡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書時還是“忍痛”換了書號。

  筆者的一位朋友操作過很多“切三刀”的書,其中有不少書上市後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化表現。如,把《牛奶可樂經濟學》切成《一分鐘讀懂經濟學》;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說放棄》;把《療傷的對話》切成《安慰的藝術》;把《聽懂德魯克》切成《德魯克最後的演講》等。這些書原本有幾千甚至上萬册的庫存,“切三刀”再策劃後,全都一售而空。

  當然,業內也有一些沒操守的“切法”,對書進行過度翻新和再包裝。很多讀者在網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書,買回家一看,好幾本都是內容一樣的書,只是書名、封面換了而已。尤其是外版書,翻新的頻率更是高得嚇人。很多外版書在五年的版權周期內,連續翻新過七八次之多,導致有些讀者時常質疑自己是不是買了盜版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