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DIRT經濟學: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23:17  


 
International Aid(國際援助):加勒比貧窮的邏輯

  和借債一樣,國際援助也是拉美一些地區的國家領導人喜歡的“輸血”方式,他們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當一個國家不憚於將饑餓的兒童、無家可歸的受災民眾和缺乏基本醫療設備的鄉村展示給全世界時,道義衝動和輿論壓力都會促使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做出援助的決定。與舉借外債不同,長期接受國際援助的國家往往被認定缺乏償債能力,故而當外界開始輸入物資和資金援助時,很少會做效費比分析。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奇怪的情形:那些早就被證明執政水平低下、貪腐盛行的政府,現在卻得以支配從天而降的國際援助,這種援助的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在實施對外援助時,並不十分關心援助款項和物資是否有助於被援助地區人民境況的改善。一些國家的目的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另一些國家則是為了本身的政治或外交利益;換言之,當援助物資發往受援地區之時,大部分援助國的任務已經達成,績效則不再重要。更有甚者,一些國家明知受援地區的政府存在普遍的貪污和低效現象,但出於自身需要,依然慷慨拋灑金錢:美國的相當一部分對外援助便是這種類型。貪污成風的政府發現販賣悲慘也可以發家致富,當然更沒有興趣摘掉“最不發達國家”的帽子了。

  在拉美地區,加勒比海國家最突出地反映了“援助黑洞”現象。“冷戰”時期,這裡曾是美國警戒古巴的前哨,僅憑一句“消滅卡斯特羅”的口號就可能換來豐厚的經濟報償。海地就是一個典型:經過半個世紀的國際援助“輸血”,到2010年,該國接受的多邊和雙邊援助金額位居世界第四(按人均計算則為第八),擁有世界第二高的財政赤字率、第一高的人才流失率和第三低的經濟增長率,同時卻又有著貪污指數高居世界第八的政府和全世界最驚人的基尼指數(59.5,排行榜前10位裡有6個是拉美國家)。從1957年到1986年,海地先後由杜瓦利埃父子統治,在此期間美國每年為其提供1500萬美元援助,以幫助海地消滅瘧疾、文盲和寄生蟲病,這些援助分文不落地匯進了杜瓦利埃家族在瑞士的賬戶,而杜瓦利埃父子為海地開發的創匯行業是出口活人血漿和死人屍體。1971年老杜瓦利埃病死時,留下了6億美元的銀行存款;而當1986年小杜瓦利埃政府被推翻時,這位獨裁者僅從太子港帶走的現鈔就有1億美元之多。而在杜瓦利埃之後,繼任總統的阿裡斯蒂德在1991-1996年至少又貪污了1000萬美元的國際援助款。此人還在2003年向法國提出210億美元的索賠要求,作為19世紀初一次衝突的補償,結果當然被回絕。

  海地並不是“援助黑洞”的唯一樣板。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危地馬拉等加勒比國家都可以稱為老牌“吃援助”專業戶。這些國家往往缺乏資源、經濟規模有限,傳統進出口市場集中於美洲,世界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然而某些拉美小國經過可以因為大國角力獲得“援助”,這無異於飛來橫財。很多象徵性的“外交表態”對這些偏居一隅的國家也不會有什麼實際傷害。更有甚者,部分國家還會在不同得國際力量之間待價而沽,視金錢“援助”的多寡來決定外交姿態。至於資金的去向,當然不會用來改善民生,反正一俟天災人禍、把影像資料傳上互聯網,又會有新的援助上門。這也是一門穩賺的生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