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宋代疆域不及漢唐 但有一點前朝不能比

http://www.CRNTT.com   2014-10-26 10:41:16  


 
  為了建立穩定的政治文化秩序,宋代以“立紀綱”“召和氣”相輔而行。“紀綱(綱紀)”指法規制度;“和氣”指的是能夠感召陰陽,使天地間充盈雍睦和諧的自然之氣。以科舉制度為例,制度的嚴密化,使其更為開放合理。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給達官貴人乃至主考官員去看,得到推薦、受到賞識的考生有更多被錄取的機會。宋代科舉考試發展出彌封(糊名)、謄錄等技術辦法,使得主考官員即使有心照顧,也難以操作。元祐三年蘇軾任主考官,門生李廌參加科舉考試,大家都覺得是天賜良機。但到拆號張榜時,李廌卻榜上無名。

  歐陽修稱宋代的科舉制度“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脫穎而出,則得以進入仕途。範仲淹斷齏畫粥,堅持學業。歐陽修幼年喪父,買不起紙筆,拿蘆葦秆在地上畫著學字。

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雖然一直占主導地位,但儒學的傳承者作為一個群體在政事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直到北宋才產生的現象,被稱為“士大夫政治”。

  範仲淹認為,像寇准這樣,在宋遼交涉中勇於擔當,一切為天下、國家、社稷考慮,而非唯唯諾諾聽命於皇帝,即是“大忠”。南宋的普通官員方庭實,也敢於對皇帝指出:“天下”者,是中國的天下,群臣、萬姓、三軍的天下,而不是皇帝個人的天下。對於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他們很多人既是政治家,也是經學家、文學家、實幹家。他們的追求,被概括為“內聖外王”:內心要達到聖賢的道德修養境界,在天下社會建設一種王道的秩序。當時的士大夫“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正像陳寅恪先生所說,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自由的時期之一。

  宋神宗倚重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強力推進。朝堂之上他堅持主見,往往辭色俱厲,而皇帝竟也改容欣納。王安石的卓絕品行和高深文學造詣,受到同時代人的尊重。蘇軾在西太一宮看到王安石題壁六言詩:“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不禁“注目久之”,感嘆:“此老野狐精也。”

  錢穆在《國史大綱》裡講到,範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負,相繼失敗了;但是他們為人為學的精神與意氣,一直影響到最近期的中國。確實如此。1972年,毛澤東主席接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曾經提到王安石的“三不足”;2008年,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要效法“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