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地方債的關鍵是建立償還機制 | |
http://www.CRNTT.com 2015-09-01 07:29:16 |
中國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在地方已經債務累累、負擔沉重、風險集聚的情況下,建立債務總額控制機制,限定地方債務最高限額,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當前地方債的實際的。否則,任憑地方擴大債務,總有一天會爆發全局性風險,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災難性衝擊。 但是,如何控制債務總額,如何才能不讓地方政府繼續明裡暗裡地擴大債務,決不是依靠債務限額就能達到目的的,而必須多管齊下。其中,如何建立債務償還機制,並把債務償還與債務擴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確保地方債務不繼續擴大,並逐步化解已經形成的風險。 事實也是如此,地方債務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突破10萬億大關,並繼續快速攀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只講負債、不談償還,只知道用負債的方式擴大政績、製造影響,而把償債的責任全部推給後任,且後任也抱著同樣的想法。於是,子孫可用於建設和發展的財力越來越少,需要承擔的債務償還責任則越來越多。債務風險則象接鼓傳花,最終不知道會在誰的手上爆發。 文章稱,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供銷社社員股金為代表的社會集資,曾經讓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也因此而引發了許多社會不安定因素,圍堵政府、打砸企業、堵塞道路,甚至出現了封堵鐵路、燒毀汽車等方面的現象。後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集資風波被一個個化解,各種集資也最終得到了消化。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更大的負債行化發生了。所不同的是,九十年代主要以企業負債為主,在企業實在沒有能力償還的情況下,政府才會買單。而現在卻是以政府負債為主,政府直接成了債主。而而提供資金者,則主要是銀行。如此一來,政府和銀行也就綁在了一起,只要地方債出現風險,就會立即引發金融風險。 文章指出,問題在於,儘管地方的債務率已經達到了86%,實際債務狀況可能還要比此嚴重。但是,從地方負債的熱情來看,似乎並沒有得到減弱,很多地區仍在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平台、各種途徑、各種渠道進行負債,而銀行等能夠提供資金的機構,也沒有充分認識到政府負債的風險,繼續配合地方政府進行負債。16萬億的限額,意味著地方政府今年只有6000億元的新增債務空間,顯然是不可能滿足地方政府建設的需要的,也是很難不突破的。要想不突破,地方政府一定會通過非正常手段滿足數據需要,實際可能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要知道,訖今為止,真正建立了債務償還機制的地方並不多,更多情況下,都是爛泥蘿蔔擦一段吃一段,根本不考慮後果。這也意味著,只要不把控制債務總額與建立償還機制結合起來,要想達到控制總額的目的,難度是相當大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可能。 文章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負債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想負債、不想償還。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帶來的不僅僅是債務規模的擴大,還有社會資源利用率的下降。以信貸資金為例,如果對政府或企業的融資適當控制,而不是任憑其擴大債務規模,就會不斷增強政府或企業的“節支”意識、資金流動意識,就能不斷地提高資金運轉效率和利用率。反之,則會效率越來越低、利用率越來越差。為什麼135萬億的廣義貨幣(M2)只能創造美國一半不到的GDP,而美國低於我國的M2,卻能夠創造我國2倍以上的GDP,除了科學技術水平存在差異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政府和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太低、運轉效率太低。 而為了化解眼前的矛盾和風險,在地方到期債務的處理上,財政部通過債務置換的方式,給地方緩衝的機會。但是,這種只救眼前、不救長遠的做法,如果不與債務償還機制相配套,未來怎麼辦?子孫怎麼辦?就算通貨膨脹能夠讓未來的債務有所壓縮和消化,但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考慮,也不能以這樣的方式去解決吧。化解債務風險的真正手段,還是要建立債務償還機制,遏制地方政府盲目負債的衝動,從而使債務形成與債務償還形成良性循環。只有這樣,債務風險才能得到有效化解。 眼下,地方為了減少直接負債壓力,紛紛推出了PPP的負債模式,從眼前來看,確實是比較有效的手段。關鍵是,由於地方已經用盡了絕大多數可以利用的資源,特別是水、電、氣等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進行PPP合作等優質資源,早就被地方政府耗盡了。能夠用於PPP的,基本是沒有效益的公益項目、公共事業,也就是說,名為PPP,實為政府直接建設,只是從向銀行負債向社會資本負債,且回報只會高於銀行。那麼,從控制政府債務總額的角度來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通過政府購買或回購服務的地方來說,未來的債務壓力是可想而知的。說到底,還是要有債務償還機制做保證。 文章最後說,在控制債務總額、建立債務最高限額的同時,如何建立債務償還機制,也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是債務總額控制能夠達到目的的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建立債務償還機制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對地方政府的行為予以約束和控制。不然,風險極大,而16萬億也好,18萬億也罷,都會是一個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