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汪舟: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是兩岸人民精神財富 | |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0:07:50 |
汪舟表示,該次學術研討會,旨在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緬懷台灣抗日的先賢先烈,從文學的角度印證台灣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傳承,這對糾正“台獨”史觀、“皇民”史觀,增進兩岸同胞的歷史連接和國家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汪舟說,120年前的1895年,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噩耗傳來,舉國震驚,群情激憤。當時正在北京參加朝廷會試的台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與二名在京任職的台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立即聯名上書都察院,“垂涕而請命”,力主抗日保台,史稱台灣“五人上書”。台灣“五人上書”揭開了“公車上書”的序幕。 台灣“五人上書”縱論台灣作為祖國海防屏障的重要性,一旦割地棄民,沿海岌岌可危,天下人心瓦解;深刻闡述了台灣人民與祖國命運與共的道理,表達了全台軍民決心舍生忘死為國家效命,赤子雖肝膽塗地而無悔,“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愛國赤誠。呈文約一千餘字,字字血淚,慷慨陳詞,蕩氣回腸,可以說是台灣抗日文學的開篇之作、不朽篇章。 “《馬關條約》簽訂當年,日本武裝侵台。全台軍民激於義憤,萬眾一心,奮起抵抗,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組織義軍與日軍展開激戰,許南英、林朝棟、蕭光明等組織家丁鄉勇阻擊日軍。台灣人民英勇悲壯的乙未抗日戰鬥,實際上將甲午戰爭延長了6個月。台灣淪陷後,許南英、施士潔、汪春源等一批台灣進士、舉人,“恥為異族奴”,紛紛回到祖國大陸,其中多數是台灣近代作家。“汪舟說,丘逢甲在割台周年祭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這樣的詩句,表達了台灣人民對日本侵占台灣的悲憤之情。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