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智庫:王英津續論“中華民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6-03-02 00:18:22  


 
  第二,必須動態地看待和分析“中華民國”問題。目前兩岸在“中華民國”問題上處於僵持狀態,一時似乎難以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但如果動態地看待這一問題,結論就會不同。畢竟問題的緣由是“大兩岸”關係,一旦“大兩岸”關係發生變化,“小兩岸”關係隨即會出現逆轉。就像目前兩岸互動的狀況,在3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但現在卻成為了現實。同樣,今天看來不可能的事,將來隨著時空的變遷和兩岸關係的變化,也可能出現戲劇性的“意外結果”。

  必須指出的是,“中華民國”問題是政治問題,必須將其放到具體的政治時空下來研判和處理,抽象地討論是沒有意義的。由於目前台灣方面堅持所謂“中華民國”是為其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作注腳,對此,大陸方面堅決不予承認。事實上,在兩岸統一前的過渡時期,大陸方面無法直接表述和界定“中華民國”問題,只能採取迂回的、策略的方式來應對“中華民國”問題。

  4、關於統一後可否保留“中華民國”及其符號的問題

  這是一個目前無法回答的問題,究竟未來會如何處理,現在無人知曉。但這個問題不時被提及,本身就表明這是一個倍受關切的問題。鑒於該問題被各方高度關切,以及對未來統一具有直接影響,筆者冒昧在此作如下預測性分析:

  未來統一模式的選擇,是影響統一後可否保留“中華民國”符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是武力統一,保留的可能性就比較小,甚至為零;如果是兩岸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走向統一,且在確保不會再出現分離主義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經改造後加以保留?這也並非一個完全不可以討論的問題。

  事實上,“國”和“政府”的多重涵義在事實上為今後兩岸探討和解決“中華民國”政治符號的去留問題提供了空間。當兩岸簽訂了統一協議後,考慮到台灣2300萬民眾對“中華民國”及其政治符號的習慣和感情,在完成國家統一(至少簽訂了統一協議)的前提下,“中華民國”這一政治符號的去留問題存在討論的空間,但目前台灣方面所堅持的主權意義上“中華民國”則不具有任何可行性。但是,未來兩岸統一後,在台灣方面保證不再從事“台獨”活動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對“中華民國”進行適應性改造,使其在名稱上部分保留“國”之字樣,也並非是一個不可以討論的問題。必須強調的是,這種對“中華民國”字樣的保留④,一定是在兩岸統一之後有限度地的保留,屆時所保留的“國”僅僅是(統一後的)“一個中國”之中的“區域性成員國”,此時的“國”將不同於台灣方面目前訴求的所謂“中華民國”。從理論上可以解釋為,這是借鑒了聯邦制國家的某些做法,但又不是聯邦制下的成員國,因為聯邦制並不適於中國的國家統一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