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王海良答中評:中美新冷戰或到來? | |
http://www.CRNTT.com 2018-05-20 00:05:11 |
世界政治機理不利於新冷戰 在分析當今世界力量結構與大國關係時,王海良認為,不能忽視政治經濟關係和站位的錯位現象,“行為體之間沒有單一的關係,只有錯綜複雜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不太會引燃新冷戰。 王海良舉例說,像是歐盟的分裂,其成員國的政治立場不會一直保持一致,或者政治立場一致,但經濟利益不一致,所以就不能說整體上一致。眼下,美國的政治盟友歐盟也與中國一起向WTO起訴美國。此外,一些國際組織架構,如七國集團、20國集團、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等等都為分析當今世界力量結構帶來一定複雜性。 “印太聯盟確有拉幫結夥的意思,但沒有一個對稱的對立面,無論是集團還是聯盟。非對稱、非單一力量結構決定了問題和對抗的複雜性,所以也就不是第二次冷戰,而更可能是普遍的冷對抗,包括軟圍剿、多打一,而不是‘打群架’。” 王海良說,因此世界政治機理不利於新冷戰。 貿易戰、科技戰只是廣義冷戰 談到科技之爭、貿易摩擦,王海良認為,可以將其稱“科技冷戰”、“貿易冷戰”等,但客觀上是廣義的冷戰,不是特定的冷戰。 他對中評社表示,“科技冷戰”不一定是“新冷戰的序曲”,而是冷對抗的常態和形式之一。其機理在於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文化、科技融合,已到了一毀俱毀的地步,只能選擇在單一領域出擊,但還是難免傷及自身。 王海良分析說,從經濟上看,冷戰期間,軍事上蘇聯和華約不輸於美國和北約,但經濟上難以抗衡,無以為繼,被拖垮了。因為有蘇東經互會,還有中國等獨立經濟體,當時的世界經濟不是一個全球大屋頂,所以經濟不是主要對抗面和危機出口。 相比於冷戰期間的局面,王海良認為,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他分析說,全球化的結果是經濟體的融合和利益交錯,全球都在一個大屋頂下,經濟關係不能一打了之,搞不好會全面坍塌。美國講國際體系,俄羅斯講勢力範圍,中國講命運共同體。美國不能不顧及國際體系和自身在其中的利益。 因此,王海良表示,美國的各種退出與重返行為都是反思甚至焦慮的體現,不是要打新冷戰的深思熟慮章法。例如美國不願接受“一帶一路”倡議,但在與之相關的亞投行問題上美國改變了主意。 從經濟上看,王海良表示,美國可以制裁俄羅斯,對華打貿易戰、科技戰,但一旦美股受到衝擊,天就會塌。著名台灣學者朱雲漢指出,如果特朗普政府開始拆解全球供應鏈,美國股市會崩盤,美國公債殖利率會大幅走高,全球金融風暴在此爆發,制裁中興通訊的魯莽之舉只是破壞全球化結構的開端,如不懸崖勒馬,華爾街的股災隨時可能引爆。他認為,美國沒有多少本錢可以這樣魯莽行事。“把貿易戰當做新冷戰來打,美國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從地緣政治上看,王海良說,當年美蘇都有重大失誤,軍事上在局部地區陷得太深,蘇聯敗在阿富汗戰爭,美國敗在越南戰爭,也受挫於朝鮮戰場。如今,要在局部地區打熱戰,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儘管朝核危機十分嚴重,朝韓、朝美首腦會談卻能變成現實。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