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耿春亞語中評:何為香港最大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8-07-01 00:07:37  


 
         香港最大問題是人才問題 加快流動是關鍵

  千呼萬喚中,香港《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姍姍來遲。據創科署介紹,該計劃旨在透過快速處理安排,為合資格科技公司或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記者發現,在此計劃中港府除了對科技公司的資質提出要求,更是對人才本身學科和畢業院校排名作出限制。

  對此,耿春亞認為就這個人才政策來說,力度還不夠。

  “香港把身份當作籌碼是不對的。”他認為香港的人才問題主要在於三點:老化、僵化和行業性保守嚴重。掌握資源和權力的群體老齡化,也即所謂“既得利益者”既保守又頑固,導致年輕人沒有發展的機會,人才沒有流動性。耿春亞強調,保持社會活力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保持人才的流動性。

  “其實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人才高端低端,都有流動性。香港需要打破僵化、老化、保守的觀念,一旦人才流動起來,自然活力就來了。繼續死撐下去,香港社會到最後就會是一潭死水。”

  既得利益的保守勢力想給自己的子女死撐留下一塊生存的空間,到最後這點生活的空間也會被全球化擠壓到沒有出路。在香港從政府到社會到利益既得者階層,都認為社會可以靠自己保護性利益得到發展,所以覺得外地人來了就是搶子女的飯碗。

  對此,耿春亞表示:“實際上,到最後你會發現將來的世界,給你幹活的人,你都不知道他在哪兒,很多東西通過遠端化智慧化都可以實現。以後可能香港連醫生都徹底沒飯吃,開通遠端看病,藥可以快遞,醫生可以約談,只要買一台機器手術什麼都可以做。”

  行業保護到最後真的會給香港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一如裝空調、修馬桶的‘厭惡性行業’都有嚴重的行業保護,整個社會哪裡還有競爭和吸引人才的氛圍呢?”

  “香港永遠不缺‘上層人’,只要大陸蓬勃發展,就會有無數的有錢人願意來香港支撐經濟。但經濟支撐了,誰又來為你服務?勞動力問題不解決,勞動者們不開心,基層生活困難,壓力過重,‘上層人’生活想必也不會很舒服。”耿春亞提到英國人當年的精英意識,某種程度上區別於狹隘的自我意識,而是精英需要對社會負起責任,培養好推動社會經濟增長動力自我承擔的意識。

  香港需要變得更加謙虛、開放
 
  香港不刺激社會活力,這種明著實施行業保護、骨子裡自我堅持優越感的頑固思想不消除,長此以往,基層人就更加沒有機會。耿春亞結合目前所謂“香港青年人的問題”說,“其實他們鬥爭方向錯了,坦白說,他們天天和政府鬥,覺得中國內地這不好那不好,沒有任何意義。年輕人真的要鬥,應該與社會行業鬥,與尋求個人發展鬥;而不是與政治或與政府鬥。”

  不過耿春亞遺憾的表示,填鴨式教育讓現在香港的年輕人比老年人還要封閉保守。在大學裡面問卷調查有多少人用過線上支付,答案讓人失望。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增加人才的流動性迫在眉睫。”耿春亞據此提出一個建議:港府可對年輕人設立“走出香港讀書”全球獎學金計劃。如果申請人拿到世界任何一所合法大學offer,根據當地的消費水準由政府提供獎學金。“如果你去菲律賓讀大學,一年給2萬人民幣獎學金,如果你去歐美讀大學,給你5萬,其實這個錢很少,平均一個人一年給3萬, 一萬個學額也才三個億港幣,對香港財政開支九牛一毛,卻能增加1萬個學額,從而產生巨大的流動性。”

  人才有了流動,對於年輕人發展就有極大好處,特別是對基層年輕人。

  “如果要是回內地的,兩三萬的獎學金除了交完學費,生活費都夠了。也不會把吸引港生回內地讀大學搞得跟統戰一樣。”他又道。

  既然該人才計劃已經試運行,耿春亞指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希望加大開放力度和加強自由度,給予人才提供最大發揮自己的空間和平台。

  “這些人在香港既不偷又不搶,這些公司,只要做到一點,加強著人才引導的方向,完全可以把口子可以放大一些。”他說,“他們進來最差也能消費,也是消費者,把一個自由行變成一個長期消費者也沒有什麼壞處。”

  至於現在條件方面的審核還是有的諸多限制,比如要求大學排名等。耿春亞搖了搖頭,“試點階段可以這樣做,但是將來放開的時候不要搞這些奇怪的限制,可以不批,甚至可以批了再抽查。”

  對於增加來香港工作跟交流的機會,入境處不需要卡死。“大不了可以把他當作菲律賓工人不給身份得了唄。說實話,內地很多人你給他身份,他都不換,所以其實可以更加放開。”對當年向廣東開放的政策,耿春亞指那是一個刺激流動性好的方式,只要政策引導好,不要讓他們都去走私水貨就可以了。針對科技人才,港府更可以做好引導工作,比如多做一些兩地產業發展互動,科技企業交流的專案。

  作為科技公司的創辦者和CEO,耿春亞告訴記者,深圳公司的同事跟香港的同事工作上合作比較困難,香港的伺服器壞了,需要深圳同事的服務器工程師配合,過來處理還是比較麻煩的。這其實都是對科技產業發展造成的障礙:大家連交流合作都這麼麻煩,談何擴大發展?“建立起人才流動性很重要,可以說不給身份,再說其實沒有多少人care身份的問題,有些人可能還更在乎深圳戶口。給足人才流動的空間才是最關鍵。”他強調。

  其實香港跟內地在交流交往之上的心理鴻溝非常大,遠遠超過了口岸所造成的鴻溝,這需要通過增加人員的互動交流來慢慢填補:比如允許更多的人到香港訪問、交流、發展、合作,尋找機會;讓更多的人瞭解香港,未來逐步可能再開放一些產業。

  “至於身份問題,只要發放類似於旅遊一樣的訪問簽證就可以了。”耿春亞建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