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榮恭:習近平談話是新時代的對台政策宣言

http://www.CRNTT.com   2019-01-03 00:05:54  


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1月3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發表講話,對於國家統一或和平統一非常堅持且立場堅定,而且提出兩岸未來進行政治談判及建議台灣各黨各界和大陸進行政治溝通的建議;回顧2000年連戰參與大選時,對兩岸關係發表“連十條”,其結語的兩句話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幫助中國人”。這兩句話如今出現在習近平的講話裡,可見兩岸高層政治人物的理念中,都存在著對兩岸關係及台海局勢的正面思考,關鍵在於如何以誠意及善意加以落實。

  張榮恭表示,習近平這個講話是新時代的對台政策宣言,主軸是追求和平統一、堅決遏制台獨,他所涵蓋的時間跨度,至少是未來的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看不出對於現在民進黨政府剩下一年多的時間有再抱持希望的跡象。

  他指出,習近平的講話對於國家統一或和平統一,非常堅持且立場堅定,而且提出了兩岸未來進行政治談判,以及建議台灣各黨各界和大陸進行政治溝通的建議,這對於未來台灣不管是兩黨或三方角逐2020大選,都給予極大的挑戰;也就是說角逐2020大選的各方,勢必要提出能夠讓台灣民眾信服的、足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穩定台海局勢,乃至於如何回應兩岸政治談判的政見,才足以證明能夠領導台灣,因應兩岸關係。

  他說,習近平重申了“九二共識”是具備了求同存異的精神,因此台灣要思考“九二共識”當中有什麼“同”?有什麼“異”?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習近平以最高領導人的身份,第一次把國家統一納入“九二共識”的內容裡。

  張榮恭向中評社分析,過去一般大陸都講“九二共識”是兩岸同屬一中,台灣會強調“一中各表”,習近平這次明確提出“九二共識”是包括國家統一,如果去回顧史實,的確在1992年兩岸協商時,台灣方面先提出方案,而這個方案的第一句話就是“兩岸都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第二句話就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所以習近平這樣的歸納應是合乎事實的。而他把"國家統一”納入“九二共識”的內容當中,也就表示整個談話的主軸都是在講如何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這是台灣各界乃至關心台海局勢的國際各方都需要關注的。

  在李登輝、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歷任黨主席時,都擔任國民黨大陸工作會主任的張榮恭表示,對於“九二共識”兩岸有什麼“同”?什麼“異”?台灣雖然有“一中各表”的習慣性說法,但連戰幾次會見習近平時提出的,應該是相當準確的,就是“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這就是“求同存異”,即“一中原則”是有“同”的,“一中涵義"是有異的,所以先擱置爭議,如果捨此路不由、不選擇這個方法,像民進黨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會使得兩岸關係受阻,對台灣是不利的。

  他指出,習近平對於兩岸統一採取幾個說法,有完全統一、和平統一等,雖然沒有講武力統一這個詞,但有說保留不承諾不使用武力。也就是說,完全統一、和平統一、武力統一這三者是辯證式的結合,完全統一其實是最高目標,包括十九大報告及這次講話都提到“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完全統一”,完全統一是最高目標,而和平統一是首選,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採用其他方式,不得已的情況就是包括萬一出現台獨,大陸已多次表示,包括在《反分裂國家法》就規定“以武制獨”。

  他說,另一種情況是說大陸不斷呼籲和平統一,但台灣不管誰執政,如果都長期不予理會,會不會造成大陸認為和平統一已失去希望?這在《反分裂國家法》裡也有寫到“當和平統一失去希望的時候,就採取非和平的方式”,所以完全統一、和平統一乃至於沒有講的武力統一,其實是一個辯證式的結合,台灣必須從大陸的對台政策當中去思考因應的方式,以維護台灣的安全及人民福祉。同時,習近平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把和平統一並提。意謂在大陸眼中,未以和平統一為方向的和平發展,意義不大,和平發應能達成和平統一,對大陸而言才有意義。

  他告訴中評社,習近平對於處理兩岸的政治分歧、解決兩岸的政治對立十分重視,實際上習近平2013年10月6日在印尼峇里島會見蕭萬長的時候曾講“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次又加以重申,也就是說,習近平認為在他任期之內,這個問題應該要有所處理。而要解決兩岸政治對立是需要一整套政治手續,這套政治手續必需與台灣當局共同完成,可是這次的講話並沒有訴求台灣當局,而是呼籲各黨、各界跟大陸進行政治溝通,然後對兩岸和平性發展做出制度性安排。

  他指出,這會出現一個問題是台灣政府沒有授權,而若各黨各派去溝通,就沒有法律效果。因此,勢必要有台灣民意有此需求,台灣當局又不加以理會,可能就會出現各黨各派要反應民意,挺身而出,這就需要時間醞釀而非短期內能促成。觀察大陸的對台政策,過去70年來,早期第一代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處理兩岸政治問題是“寄希望於國民黨當局”,當然這沒有完成。

  到40年前的《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來的是“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台灣當局仍是比較受到重視,結果仍沒能實現。

  他表示,到了鄧小平、江澤民強調的是“既希望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因此台灣人民就比較重要了,到10年前《告台灣同胞書》30周時的“胡六點”,強調的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就更凸出台灣人民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