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汪毅夫:序《財富的歸宿》

http://www.CRNTT.com   2019-05-24 00:04:59  


汪毅夫(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作者 汪毅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在中國傳統公益文化發展史上,教育公益一直牽動著人們愛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學田、書院、賓興、貢院、義學、試館,在中國古代的這些教育門類中,無不包含著教育公益的元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多元化的經濟主體在面對各種教育問題時,有了更為靈活的自主選擇。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以獎學、獎教、助學為基本職能的教育公益基金或教育公益組織也大量湧現。今天,我們不僅擁有希望工程、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長城獎學金等諸多規模巨大、影響廣泛的國家層面的教育公益基金,更有諸多服務於一個村莊、一個家族、一個學校、一個群體等規模較小、影響有限的“草根級”教育公益基金。它們都在以自己的愛心,助力優秀學子和家庭困難學生努力學習,追逐夢想,改變命運,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中國教育公益文化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顆美麗的小星星,熠熠閃光,溫暖人心。

  眾所周知,閩台文化血脈相連,同源一體。自清代以來,台灣作為福建省之一府,其教育公益文化便與大陸完全一致。從官學、書院資產的籌集、設置,到賓興助考基金的捐集、創辦,再到考棚、試館的捐資、建造,無一不與民間樂捐緊密相連。至今峙立於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內的“急公好義”石雕牌坊,便是為表彰原籍福建晉江縣的台北淡水貢生洪騰雲捐資建成台北府考棚而奉旨建造。抗戰勝利後,台灣的教育公益文化發展更為迅速。據肖楊、嚴安林《台灣的基金會》,1947年的“漢雲慈善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以基金會命名的民間組織,其服務範圍包括急難救助、老人福利和獎學金等。而1948年成立的“林熊徵學田基金會”則是台灣最早的文教基金會。隨著台灣經濟的不斷發展,至1989年,僅服務於台灣全島民眾的文教類基金會便多達122家,居台灣各類基金會之首。大學、中學、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專項研究、圖書館以及對校舍、教學設施、對教育改革的研究等無不得到基金會的關注。台灣各界很早就開始關注各類基金會的研究,比如台灣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學系編印過《認識基金會》(1990年),台灣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編撰過《台灣地區基金會名錄》(1991年)、《基金會在台灣:名錄與活動》(1994、1997年)、《台灣2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1997年)、《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1999年、2001年、2002年、2005年),成為研究台灣地區基金會的重要文獻。台灣大學教授蕭新煌《台灣的民間基金會組織與趨勢》(1999年)、中正大學教授官有垣《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2003年)是台灣學界研究基金會的代表性著作。2002年台灣大學還召開了“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基金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