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美國“台灣科技牌”的邏輯與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23-07-31 00:06:23  


 
  三是美國運用相關法律與政策工具監控台企經營,以所謂的“透明化”來獲取核心商業秘密。近年來,美國政府多次要求台灣企業交出核心經營數據和技術數據,從而達到對台灣企業的完全控制和將台灣企業技術訣竅據為己有。近期,美國正式啟動補貼規模約53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針對在美設廠的半導體企業補貼開放申請,但是交換條件是交出商業機密。此外,美國還要求台灣半導體製造企業將產能移往汽車芯片領域,以此改變美國芯片製造技術和產能,從而實現汽車產業產量及其供應鏈的產值和知識產權的主導權。這一手段背後,是美國政府旨在鎖定台灣關鍵芯片企業進入美國主導的產業生態圈,脅迫台灣企業轉移核心技術訣竅,以重構美國自身的高端製造能力的真實邏輯。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出台芯片法案意在通過控制台灣地區芯片產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阻遏大陸芯片產業發展和全球價值鏈的深化布局,最終實現“以芯制華”的目的。

  五、結論

  美國在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從“以台制華”到“以芯制台”,最終是要實現“以芯制華”。可以講,“以芯制華”是“以台制華”的升級版,台灣科技牌是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新工具。誠然,升級版的“以台制華”策略或許面臨中美之間、美台之間、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三重結構“兩難困境”;⑥但是,美國通過“台灣科技牌”來實施對華科技戰的主導邏輯和短期影響已然清晰。

  筆者認為,美國對華科技戰和“以芯制台”無法實現美國的全球價值鏈“鏈主”預期。原因是全球價值鏈是基於投資與貿易雙向邏輯形成的跨國企業生產網絡。短期看,跨國企業受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因素影響而出現選擇轉向。但是長期看,主導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內在規律仍是“成本-效益”綜合考量下的市場規律。在美國勞動力成本高居不下和國家產業結構整體已“脫實向虛”的情形下,美國政府無法為轉移至美國本土的台灣企業提供實質匹配企業需求和收益目標的經營條件。加之全球價值鏈原有結構上國家地區間已有的貿易投資聯繫;美國對華科技戰的大概率長期結果是全球價值鏈呈現“多中心、小抱團、弱聯結”的結構。這種結構既不是去中心化,也不是強中心化,衹能大幅增加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國家地區間交易成本,降低全球宏觀經濟績效。

  2022年中國大陸企業半導體產業營收達到458億美元,雖然比2021年略有減少。但是,在芯片應用場景和市場容量上中國大陸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而且在解決高端芯片設計與製程上正在不斷進行賽道超越。《芯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在成熟芯片產業上將可能占據主導。對這一判斷有兩層引申意義。一,中國大陸市場仍是全球最穩定、最具潛力的市場,世界離不開中國市場。以成熟的模擬芯片為例,中國大陸目前擁有10%的全球市場。二,美國“以芯制華”將會倒逼中國加大對高端芯片製程技術和研發力度,並且在中國大陸本土市場上拓寬消費芯片、汽車芯片和工業芯片的應用廣度。因此,從長期來看,美國“以芯制台”並不能有效服務其“以台制華”的長期目的,美國政府需理性務實評估這一做法,回歸中美科技競爭正常軌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