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澳新聞

中評深度:劉景松談澳門成就與發展

2024-12-26 00:17:04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中評社資料圖 盧哲攝)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受訪者供圖)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記者 盧哲)12月20日,澳門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至20日視察澳門,並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回歸25年來,澳門在政治、經濟、教育、民生、醫療、科技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作為偉大祖國的一方寶地,澳門這顆鑲嵌在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絢麗光芒。

  劉景松總結說:25年來,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全面理解、正確實踐“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持續開創“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25年來,澳門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一系列發展奇跡。經濟快速增長,城市競爭力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顯著提高。現時,澳門發展腳步更穩健,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一國兩制”社會基礎更堅實,多種族多元文化共處更和諧,“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 建設成效日益彰顯。澳門的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亞洲會議城市、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盛事之都等國際大都市“金名片”越擦越亮,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華彩篇章。

  劉景松表示,澳門居民素有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這是澳門社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愛國愛澳一直是澳門社會的核心價值,這是澳門長期繁榮發展的最根本和最可靠動力。劉景松認為,回歸25年來,澳門市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一直處於高位水平。澳門同胞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不斷加強,民族感情不斷昇華,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在青少年心田中深深紮根。包括創研會在內的逾萬社團機構會務活動踴躍,參與培育並提高了廣大市民的社會責任感,為愛國愛澳精神的傳承發揚奠定了基礎,為推動澳門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貢獻。

  劉景松認為,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的同時,澳門要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琴澳深合區建設,更要整合優質資源,積極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促進與葡語國家全方位合作。充分發揮對外聯繫廣泛的優勢,發揮澳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傳國家政策,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澳門故事。積極投身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澳門貢獻,這也是“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賦予澳門的重要使命。

  劉景松,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以及粵港澳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學林新語》《鏡海觀瀾》,合著《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建設策略研究》,主編《澳門文旅產業新拓展策略研究》《澳門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與愛國愛澳教育研究》等。

  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習主席在澳門視察期間的系列講話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

  劉景松:12月18日至20日,習近平主席親臨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特別行政區,為澳門未來發展謀新篇,為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指引。視察期間,習近平主席出席了18場重要活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如18日下午,甫一抵達澳門機場,習近平主席在停機坪親切表示,每次來到美麗的澳門,都感到十分高興。一直惦念著這裡的發展和全體居民的福祉。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展現出勃勃生機和獨特魅力。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勢不可擋,澳門的發展厚積薄發、未來可期。可見習近平主席始終心系澳門居民,澳門在習主席心中有著重要位置。短短幾分鐘的講話,習主席對澳門的厚愛和深切關懷溢於言表,對澳門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也令澳門民眾備受鼓舞,對未來發展更加堅定信心。

  視察期間,習近平主席對澳門語多讚美,稱讚澳門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作出了獨特貢獻。形容澳門是鑲嵌在祖國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偉大祖國的一方寶地,是安居樂業的一方福地。習主席充分肯定回歸以來澳門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總結“一國兩制”實踐經驗,精闢闡述“一國兩制”的價值理念和時代意義,對澳門未來發展期許殷切,對新任行政長官和特區管治團隊囑咐再三。習主席的系列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催人奮進,為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在過去25年,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今年習主席特別提到“一國兩制”蘊含的和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並強調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護。在您看來,這一內涵深刻的提法,對未來澳門“一國兩制”實踐有何重要意義?   
   
  劉景松:在20日的講話中,習主席表示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指出,“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得到有效維護;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躍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強;對外合作持續擴大,“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日益彰顯。

  澳門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隨即成立並開始運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走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的康莊大道。25年來,澳門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多元文化和諧共存,政府和民眾高度認同“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堅信澳門是處於國家主權下、具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區。實踐充分證明,衹有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發展才有保障、人民才能幸福。衹有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得到維護,特區安全和利益才能獲得充分保障。

  “一國兩制”是國家對港澳實行的特殊國策,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好制度。澳門的順利回歸,以及回歸後繁榮與穩定發展的事實,證明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前瞻性、科學性、正確性和有效性。作為一項世所未聞的創新事業,“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創造了在一個主權國家內兩種制度同時共處、共同發展的奇跡。

  “一國兩制”理論內涵豐富而深刻、體現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思維,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一國兩制”的構想,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創新精神。“一國兩制”的實施,創造了澳門同胞當家作主、發揮聰明才智,踐行高度自治的理想政治模式。

  25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已經實現了從“回歸模式”到“實踐發展模式”的跨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了新階段。澳門社會各界要深刻領悟“一國兩制”價值理念和時代意義,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毫不動搖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處理好愛國愛澳和多元包容的關係。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凝聚一切支援“一國兩制”事業的積極力量,築牢“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政治社會基礎,推動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走在前、作示範。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國家發展貢獻澳門力量。

  對特區而言,“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好制度。對國家而言,“一國兩制”是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好制度。對世界而言,“一國兩制”可以視為中國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的一個新思路新方案,是中華民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的新貢獻。

  澳門中西文化交融薈萃,不同族群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多種族多文化和諧相處的“博物館”。澳門居民愛國愛澳、尊老愛幼、重文明、守法制、重情義、敢擔當,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傳播、弘揚和發展從未間斷。澳門傳承富有嶺南文化色彩的中華文化的同時,融匯了各種西方元素,形成了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讓生活在澳門的不同族群相互尊重、守望相助,鑄就了澳門中西文化薈萃活力四射的多元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澳門文化底色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澳門社會長治久安的保障。中華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其“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等思想素為世界各國所尊重,可為世界範圍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借鑒。對世界而言,“一國兩制”是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好制度。25年來,澳門向世界展示了“一國兩制”制度蘊含的中華文化的智慧精髓,體現了 “和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有巨大說服力和影響力的案例。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衝突和對抗不斷。各國在維護自身發展的同時,應尊重他國的發展權利和文化傳統,加強合作,合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意義上說,25年來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極佳地詮釋了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為世界文明與和平秩序的構建提供了生動而有力的示範。正因此,其價值理念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值得珍惜,更值得共同守護。

  中評社記者:回歸25年來,澳門社會各方面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請簡要談談經濟、教育等領域的表現。

  劉景松:回歸以來,特別是2002年之後,在旅遊博彩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經濟迅速擴展,政府庫房日趨豐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帶來國際經濟地位顯著提升。這一切均得益於“回歸祖國”的利好因素以及“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回歸後第一個十年(1999—2009)澳門經濟發展勢頭喜人。2008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718.7億澳門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1.31萬澳門元,居亞洲第二。與1999年相比,10年間澳門GDP和人均GDP年均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6.35%和18.31%,位列世界前茅。

  在經歷持續十多年(2000—2013)的高速增長之後,澳門經濟在2014年下半年出現轉折,以博彩業為主導產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進入調整期。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為澳門第二個十年(2009—2019)的重要命題和發展共識。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區政府致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進旅遊產業、會展文創、中醫藥產業、特色金融等新產業的建設,並取得一定效果,非博彩產業收入呈逐年增加之勢。2017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高達約51萬元人民幣,人均收入約為44萬元人民幣,財政儲備超過5000億澳門元,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較好的抗風性,同時為適度多元提供保障。至202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3794.8億澳門元,自1999年以來年均增長4.9%;人均GDP為55.9萬澳門元,年均增長2.9%。往昔不被國際社會重視的微型經濟體澳門,得益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舞台大放異彩。

  教育方面看,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目標以及學校管理,取得明顯成效。2004年,政府對非高等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涵蓋從幼稚教育到高中教育整個基礎教育系統。自2007/2008學年起,免費教育拓展至整個正規教育的15個年級。在全面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免費教育向優質化發展。非高等教育的完成率與升級率顯著提高,留級率、輟學率、離校率明顯降低。

  至2022/2023學年,登記註冊的非高等教育學生人數達86,1844人。政府強調教育要“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將培養學生“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和“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列入教育的總目標,積極構建教育制度,重點開展多項提升教育品質的工作。成立學界升旗隊,設立家國情懷館、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豐富學生對國家、澳門歷史的多元學習體驗。同時擬定《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賦予頂層設計和指導性的意義。規劃關注未來教育事業“端正求真,務實創新”的願景,以“培養新時代公民”“優化教育生態”“提升學生競爭力”為總目標,提出四個重點發展方向,包括“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學生軟實力”“提升幸福感”“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以及幼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目標。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頒發和修訂《澳門教育制度》《澳門高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規,並於2000年發佈《澳門高等教育新紀元策略性發展諮詢研究報告》,以新的法規和政策形式不斷賦能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壯大。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加大經費投入、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措施,極大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品質,有力推動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高等院校的發展、開設課程數目的增加、註冊學生數的大幅增長。高校數量從1999年回歸前7所增加到現時10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9 /2000 學年的19. 7%上升到2017 /2018 學年的80. 7%,實現了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發展。

  回歸之後,研究生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1999年,澳門衹有澳門大學一所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註冊人數18人,澳門大學、公開大學等院校招收碩士研究生,註冊人數2420人。至2022/2023學年,登記註冊的碩士生人數為12,658人、博士生人數為5,475人,呈現 “井噴”式增長態勢。 2018年,澳門《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高等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高等教育規章》《高等教育學分制度》五部配套行政法規正式生效,為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回歸25年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進步非常突出。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自2010 年以來已設立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也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平,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援。並與內地高校合作辦學,設立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示範基地等,開展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拓寬了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空間。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澳門大學更是歷史性地達到了全球前180位,表現相當搶眼。

   中評社記者:習主席此行在講話中再一次提到“青年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澳門、建設國家的有生力量”。您認為應該如何領悟習近平主席對青年一代的重視和關懷,繼續為青年成才成長提供舞台、創造條件?

  劉景松:每次視察澳門,習主席都對青年一代殷殷囑託。早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就指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澳門青少年是澳門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關係到澳門和祖國的未來。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這次視察澳門,習近平主席又深情地說,這兩天,我接觸了不少澳門青年朋友,他們有的成為特別行政區優秀管治人才,有的在創新創業道路上取得驕人業績,有的在教學科研崗位上一展風采,有的在國際舞台上演繹人生。希望廣大青年心系澳門、心系國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當好“一國兩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青春在建設強大祖國和美好澳門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光彩。

  回歸以來,澳門廣大青少年瞭解國家國情,對國家的認同感大幅提升,國民教育成效顯著,這都要歸功於教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國民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貫穿於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堅定不移地重視青少年國民教育工作,加大關於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的政策研究和資源投入,完善國民教育課程,建構具有澳門特色的國民教育體系。要完善編輯出版相關《國旗、國徽、國歌、區旗、區徽》教材,供所有學校使用。明確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含義,學會唱國歌。要擴大推行校園升國旗活動,在高中與大學階段課程設置中,逐步增設諸如認識憲法、基本法或國情教育內容。

  此外,還應加大對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四大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力度。弘揚待事以忠,待人以仁,和而不同,寬容海涵的和諧理念,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倡導孝道親情、喚醒血溶於水的家族共同記憶,促進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宣導澳門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

  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加大力度、投放更多資源關心關愛青年,更加主動幫助青年實實在在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等方面實際困難,支持鼓勵他們自信自強、勤奮刻苦、拼搏進取,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要高度重視和加強青少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幫助他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傳承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擔起時代責任。這也是澳門社會愛國愛澳精神的培養和傳承的應有之義。

  中評社記者:澳門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已經走馬上任。特首岑浩輝21日上午在政府總部召開第六屆政府首次政務會議,討論並確定了行政長官與各司長商議特區政府2025年度施政要點的時間表以及公共行政工作會議等事宜。對此,您有哪些看法?

  劉景松:粵諺常言,新人事新作風新氣象。新官上任幹勁足,這是好兆頭好現象。早在候任期間,岑浩輝就已先後於12月4日及14日召開兩次政務會議,為澳門未來發展繪畫藍圖。在“各界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發言時,岑特首概括指出,當前澳門正處於從恢復性發展向高質量適度多元發展邁進的新階段,經濟適度多元是首要任務和必答題,建設好深合區是重大任務,融入並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是使命擔當。將凝聚各方力量,主動作為,擔當進取,實現法治澳門、活力澳門、文化澳門、幸福澳門的發展願景。明確表示健全公眾、專家學者和愛國愛澳社團意見表達機制,聚民心、匯民智、集民力,積極傾聽市民的聲音,以更新思維、更強力度、更實舉措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如果做一整體觀照,岑特首的講話,連同先前的參選政綱,涉及面廣,內容飽滿,針對性強,讓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我認為,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是澳門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確保今後澳門繁榮穩定的必然選擇。這在政府、學界和民間社會具有廣泛共識。我嘗試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就多元開拓澳門文旅產業談談粗淺看法。

  其一、加快推進海域旅遊的建設與發展。

  澳門土地面積細小,缺少可耕之地,唯有“以舶為田,憑風而耕,耕海牧魚”。吃苦耐勞兼具開拓進取精神的澳門先民,傍海而居,賃海而市,真正做到“萬頃碧波可耕田”,實現了向海而興,因海而盛,澳門經濟社會繁盛一時。在此歷史進程中,海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化,一舉奠定了澳門在遠東商業貿易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文興旅、以旅興城。在產業結構中,旅遊與文化之間從來都是互為表里互動相生的元素。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文”、“商”、“旅”三者有機結合,應致力打造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性強的優質文旅融合項目,讓世界各地遊客更好地感受和體驗澳門的生態魅力與文化韻味。拓展文旅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如果能夠從自身發展歷史中吸取成功經驗,善用自身資源稟賦,打造新潮旅遊景點,開發具吸引力和魅力的文旅新產品,提高遊客對新文旅景點的獨特體驗,勢必極大地密切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的良性聯動,生發聯動式經濟文化效應,從而帶動周邊的餐飲、零售、服務、觀光、演藝等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這是符合澳門實際,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路徑和舉措。

  旅遊是文化的形與體,文化則是旅遊的根與魂。衹有以文化為靈魂主軸,圍繞文化及其派生元素來打造復合型旅遊產業發展道路,才能豐富文旅產業的內涵並提升旅遊產品的品位。

  文化旅遊泛指以鑒賞“他者”(即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組織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感知異邦異域文化,尋求或參與或沉浸式感受“他者”文化樂趣,已成為當前外出旅遊的一個趨勢、一種風尚。以文物、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居民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體育活動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無不彰顯著澳門的地域特色,具有較大的挖掘與拓展空間。澳門發展旅遊業,加大力度開拓文化旅遊,不僅可以增強旅遊產品的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擴大文化影響力,還可以結合弘揚本地文化和中國文化,讓世界各地遊客更加全面深入地瞭解澳門,進而瞭解中國,同時為參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澳門文化力量。

  文化旅遊是旅遊的一種基本方式和內容,對推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在發展文化旅遊經濟的歷史進程中,不少國家和地區借助濱海、濱江、臨湖、臨河的優勢,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闢特色文旅路線吸引各地遊人前來觀光旅遊。這些舉措,在宣揚本土文化的同時,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類成功案例及其蘊含的經驗,值得分析研討。針對遊客的多元需求,也為了宣傳本地歷史文化,新加坡政府旅遊部門制定推出通過新加坡河水路坐船艇,沿途欣賞城市景觀的路線,深受各地旅客歡迎。廣州,福州、上海、蘇州等城市,分別依託江、海、湖等資源運營的旅遊項目如:珠江江面沿線的“夜遊珠江”、閩江江面沿線的“夜遊閩江”、黃埔江江面的“黃埔江遊”和太湖水域的“太湖遊”,這些活動,既能結合人文景點,宣傳當地特色文化,讓各方遊客加深瞭解旅地的歷史文化,又能創收經濟效益,大都發展成為當地文旅業的一個賣點和熱點,甚至發展成為品牌項目。目前,隨著海島旅遊資源開發空間和深度的拓展,內地的旅遊格局正呈現一種由以大陸型產品為主體轉向大陸型產品和海洋產品並重的新變化。有些城市甚至醞釀推出“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海洋工業園區”之類極具前瞻性戰略眼光的舉措。凡此種種共時性的充分利用“水元素”、“海元素”的同業實例,對澳門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不具有借鑒意義。

  當然,海域文旅項目的開發、建設與發展,要從澳門實際基礎條件出發,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充分評估、科學論證規劃項目的可行性和經濟文化效益。應本著“小而精”、“小而美”,新穎獨特的原則,紥實有序穩步推進。結合海域開發及橫琴粵澳深合區的建設視角看,可考慮利用十字門海域景觀及濱水空間資源,透過深入挖掘、整理並宣傳所屬海域固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澱,開發建設海域文旅產品,拓展休閒旅遊空間。有必要探討研究在特定區域設置串聯交通路線的景觀型碼頭,完善海上交通網絡,美化海岸線和海畔街區,建造水系景觀,打造濱海歷史文化長廊,優化海上旅遊觀光路線及主題,協調營運商推出與節慶文化盛事密切相關的旅遊產品,進而全面推動深合區乃至大灣區海島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

  其二、加快建設“演藝之都”。

  實現法治澳門、活力澳門、文化澳門、幸福澳門,是政府的施政發展願景。可見政府業已認識到文化的潛在力量,這是可喜現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印發了《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進旅遊演藝的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2023年初,著力打造‘演藝之都’”首次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上海早在2017年就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目標,以“年均四萬場演出”作為硬指標,上音歌劇院、上海大歌劇院等一批劇院建設建成按下快進鍵,致力於“亞洲演藝之都”的建設。近年西安、杭州、深圳等地也相繼提出建設“演藝之都”的目標,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形成運作順暢的完整產業鏈,取得不俗的經濟文化效益。

  相比京、滬、深等大經濟體量城市,澳門建設“演藝之都”,具備自身的獨特優勢。面積不大的澳門,既有一方水土滋養,更有五百年人文沉澱,並由此構築了繽紛絢麗的文化品相,釀造出別緻的人文景觀。澳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文藝氣息濃厚。這座安全高效、旅遊休閒產業發達的國際大都市,擁有豐富的文旅融合運營經驗。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數量龐大,蘊藏著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演藝產品和市場需求量大。得天獨厚的城區世遺資源,加上種種利好產業基礎和政策因素,匯聚成一股前進力量,推動著並加快了澳門從“文藝小城”走向“演藝之都”的步伐, 為澳門打造“演藝之都 ”提供了絕佳機遇。建設演藝之都,可以視為乃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指引下的重要部署,希望成為第六屆政府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措施。

  澳門是祖國掌上明珠,是一方寶地。也是一方文學熱土、一塊文化沃土。五百年來,澳門被宗主地文化嶺南文化和自身獨特的“澳門文化”所浸潤所涵養,積澱呈“小而精”、“小而美”、包容多元、內蘊精彩的澳門文化。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轉型的進程中,勢必促進演藝產業再次勃興,贏得各地遊客“另眼相看”直至“過目不忘。”國際幻彩大巡遊活動是澳門的品牌節慶盛事,自2011年以來已舉辦至第十屆。“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在澳門舉行,吸引了80餘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巡遊隊伍、約1800名表演者參與,為各地遊客和本土居民獻上精彩炫目的文化盛宴。2023年4月至5月舉辦的第33 屆澳門藝術節,推出超過100 場演出、藝術展覽和各項延伸活動。同年10月至12月,第五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舉辦,推出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銀娛社區傳統歌舞表演等7 個項目70 場活動,近600名演藝人員參與,多角度展現澳門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去年以來,澳門成功舉辦了近500項、超1200場次的大型演出,其中僅流行音樂演唱會一項就超過150場,涉及海內外藝人及藝人團體70多個。今年春節期間,澳門舉辦了“龍騰舞躍賀新春”等多場演藝活動,並推出“樂韻悠揚大三巴”音樂會,吸引了大批旅客前來觀演。

  以上非官方不完全統計,彰顯了澳門演藝活動的活力、魅力和吸引力,體現了澳門的資源優勢,亦可視為吸引各地遊客的一大文旅優勢。時至今日, “演藝之都”已然澳門的一張具備文化和商業號召力的新名片。各類國際性流行音樂演唱會、古典名演奏會、舞台劇等文藝活動輪番上演,吸引著世界各地同道及文藝愛好者慕名而來。某些場次的排練、演出甚至出現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盛況,印證了文旅產業的巨大市場,昭示了澳門發展文旅產業的廣闊前景。

  對澳門來說,每天絡繹而來的各地遊客,本身就是巨大商機和發展演藝市場的重要基礎。對不同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的遊客而言,他們遊覽澳門,更希望深入欣賞澳門。在他們蒞澳休閒娛樂、觀光購物期間,如果能夠觀摩、欣賞到愉悅身心或開拓視野或震撼人心的文藝表演,不啻美妙而難忘的文旅體驗。

  站立全球高度看,打造演藝之都,多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組成,是城市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追求,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澳門建設演藝之都,固然離不開自身厚實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優勢,更離不開合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卓有成效的規劃和政策措施,將極大限度地釋放活力,加快促進演藝之都的建成,進而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是澳門的發展定位。諸如美食之都、體育之城以及演藝之都,各有亮點動力,都將為澳門的發展添光增彩。

  作為一項豐富多元的系統工程,建設“演藝之都”涉及面廣、內容繁多,亟需創新發展思路。要理性科學地研討演藝市場的錯位發展、演藝品牌項目的開發建設、演藝消費的評估與開拓、演藝傳播的著力推進、規範演藝行業的管理及加強管理人才培養等現實問題。從外部看,在與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西安等致力於“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建設的城市競爭時,要避免正面“交鋒”,而是凸顯自身優勢,精準發力,講求錯峰發展。內部看,政府要肩起主導作用,打破各種行政壁壘,明確權責,協調好職能部門的分工與合作。微觀層面看,無論是行業內部的提質增效,還是行業外部的聯動發展,基礎設施、內容創作、專業人才、票務經紀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有待完善。通過市場機制驅動各個環節,讓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最終實現優化資源配置。

  我想現僅結合演藝行業的運作規律、產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演藝業存在的現狀問題,陳述建設“演藝之都”的粗淺設想:

  第一、堅持國家安全、國家利益至上,優先弘揚大灣區和澳門歷史文化的原則,創作演出節目。無論本土原創劇目還是引進外來的演出劇種,其內容應以淨化人心,弘揚正能量,樹立文明風尚,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為依歸。既要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擁抱演藝萬千氣象,又要嚴把內容關,杜絕對特區安全事務構成負面影響的演出活動;

  第二、成立“演藝之都”建設委員會,架構編制由公職人員、民間人士和專家學者按合理比例組成,有效統籌建設事務,發揮實質性作用。時刻追蹤分析口碑好、影響力大的國際國內先進演藝城市的發展態勢,研判演藝產業發展趨勢,高質量制定出台《澳門建設“演藝之都”中長期規劃》;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掀起宣傳輿論熱潮,充分認識“演藝之都”建設的重要性及其意義。有必要在機場、碼頭、車站、政府辦公樓大堂、各口岸出入境大廳等場所播放演藝資訊,及時更新並增加演藝資訊播報量,爭取做到演藝資訊全域覆蓋。

  第四、澳門是一座存在感顯豁、具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城市。現時澳門演藝資源要素集聚度、觀眾參與度與城市的國際地位不匹配,演藝產業與城市融合度較低,功能拓展及氛圍營造有待強化。要改變演藝市場運營流於碎片化非專業化的現象,提升產業的區域統領力、輻射力。

  第五、完善既有演藝場所設施的更新、修繕,適量活化或增加建設新場館,進一步築牢演藝文化空間,加大承載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使城市精神文化特質更加凸顯、人文內涵更厚實、文創產業更發達、文化事業更繁榮、文化交流更頻繁。全方位提高城市品味與活力,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蓄勢蓄力。

  第六、由政府牽頭,整合演藝資源,協調各演藝團體機構,建立包含演出運營、經營管理、造勢宣傳、行政管理等分工協調機制。加強原創精品的創作能力。創作能夠反映澳門中西交匯文化、嶺南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內涵的特色劇碼,引進國內外經典劇目,進行劇碼內容與演出形式的改編。

  第七、實施優秀劇碼駐演巡演制,加強劇場劇院聯動,為優秀劇碼特設檔期,建立中長期駐場合作機制。對既有人才提供更好的演出環境和職業發展規劃,鼓勵院團與院校聯動,強化人才培養。靈活聘用方式,著力吸引國際高端舞台藝術編導人才和演員以及演出經紀人才。

  第八、演唱會主承辦方往往選擇具備策劃能力、執行能力、專業技能的優秀團隊打理。要清醒地意識到演唱會是演藝產業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同樣地,建設“演藝之都”要避免建成“演唱會之都”,要辨析二者的聯繫與區別。

  回歸25年來,澳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競爭力穩步提升。現時,澳門被賦予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使命。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給澳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挑戰。加快產業轉型,拓展新興產業,培養新動能,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積極推進深合區建設,是國家對特區發展的期望。在此背景下,打造演藝之都,開發海域發展海上旅遊,對於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紥實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需要創新思維,解放思想,積極進取開拓。澳門文旅產業具備廣闊的建設發展空間,也是新時期澳門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路徑選擇。要抓住發展機遇,加大理論探索,充分發揮優勢,闖出一條具澳門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大道。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受訪者供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