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導報

李伯民:中華文化傳播當下挑戰與機遇共存

2024-11-24 00:20:13
論壇現場(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實習記者 李婷萱)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教授李伯民日前在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觀點稱,中華文化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中具橋梁作用,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文化的傳播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全球化數字化帶來的發展機遇。

  李伯民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共同的文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基於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認同。中華文化作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第二,歷史性的文化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 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這種文化交融不僅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也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第三,共同的價值追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文化在核心價值觀念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它們都強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等共同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李伯民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更加珍視和弘揚這種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繁榮發展,而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這一複雜而多元的環境要求我們既要深刻理解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又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創新的策略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談及全球化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挑戰與機遇,李伯民提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同質化壓力: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但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同質化的風險。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出可能對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構成威脅。

  文化認同危機:在全球化進程中,一些年輕人可能因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懷疑或疏遠感,導致文化認同危機。

  文化傳播渠道受限: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如書籍、電視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面臨受眾減少、傳播效率降低等問題。

  文化交流的擴大: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文化創新的契機: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為中華文化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文化傳播手段的升級:全球化推動了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樣化、更高效的手段。

  李伯民強調,面對這些挑戰與機遇,中華文化的傳播需要採取更加創新、多元的策略,以更好地服務於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例如,打造數字化博物館、開展在線文化課程、利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以及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台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李伯民還指出,可以在相關領域建立聯合研究機構,共同開展研究、開發等工作,推動兩岸鄉土人才的深度交流合作。

  本屆中華文化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協辦。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