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導報

閩港智庫論壇:李順興論兩岸文教交流意義

2024-11-27 00:10:48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中評社 束沐攝)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 束沐)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在近日舉行的“思想者論壇: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閩港經驗”上表示,融合發展與精準施策並行,加快推進台灣的文化與教育正本清源。他認為,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民眾中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為重要作用與意義。

由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十餘位來自福建和香港兩地的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李順興表示,之所以將教育與文化相提並論,是因為教育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也是傳承文化的最主要渠道。換種方式講,教育對於年輕一輩的知識理念輸入,是先導性的,也是根深蒂固、長期影響、不易改變的。抓好教育的內容、導向和方式,等於抓好文化的感染和傳承,這點必須要形成共識。台灣與大陸擁有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是長期以來兩岸對“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的思想保障。

  堅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李順興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他表示,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著重提出了“四個堅定”,並指出“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理念是對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略的深層次詮釋,對於兩岸關係而言,就是要牢牢堅持“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底層邏輯,深刻領會兩岸在共享和平發展紅利與共同擔當衝突風險的休戚與共關係。

  他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海峽兩岸的使命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高度重視對台工作,在2021年和今年來福建考察時都明確提出推動兩岸融合的重要要求。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相比與其他省份,有著地緣、文緣、學緣、血緣等天然優勢和歷史關聯。這種與生俱來的閩台關係,賦予兩岸交流中更多的親近感和歸屬感。但我們應引起重視的是,福建要把握好時機,這種親近感很可能隨著“台獨教育”下台灣年輕一代的成長而不斷淡化,具有相對濃厚“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老一輩台灣同胞不斷淡出台灣經濟、政治、文化主力圈,必然為福建推動文化教育融合帶來更大的難度。

  他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教育領域責無旁貸的任務。教育領域不同於軍事領域、經濟領域等顯性的、直接性的融合,它是一種潛意識的、長效性、難以轉移的融合,正是這種價值觀的感化與灌輸,決定著教育領域具備最難介入、最為敏感、最難達成的屬性。在對台灣受教群體的價值觀引領中,愛國和反分裂是國家教育主權的必然要求,包括體現於“民族認同”方面的身份鑒別、“文化認同”“方面的歷史認知、“命運認同”方面的未來感知、“政治認同”方面的制度建構等等,都是教育領域融合的重點,也是教育融合的主要目標。

  民進黨當局文化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的嚴峻形勢

  李順興指出,“文化台獨”的推行者對台灣教育特別是對教師教育下手,重點對台灣青少年進行“台獨”教育洗腦,培養“天然獨新世代”,企圖在意識形態方面割斷台灣與祖國的文化關係,裂造“台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這是“台獨”分裂勢力政治操弄以實現其“漸進台獨”的一貫伎倆。

  他表示,台灣文化本身具備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特性,但在別有用心的“去中國化”建構下走向極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民進黨持續推動“教育基本法”“語言發展法”“原住民基本法”和“文化基本法”等針對性立法,為“文化台獨”鋪路,特別是所謂“2個承諾、8項主張”,2個承諾是“每年增加文化預算”和“落實‘文化基本法’”,8項主張分別從歷史觀、語言、藝術、從博物館、地方文化、文藝工作者、文化產業、傳播平台和宣傳體系等方面,鼓吹台灣文化所謂的“主體性”,妄圖建立台灣文化的獨立和自治體系,把“去中國化的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並列,促使近30年來的“文化台獨”進一步升級,兩岸抵制“文化台獨”的形勢更為嚴峻。

  他認為,“文化台獨”危害日益加深。“文化台獨”是“台獨”的內核,是“台獨”分裂勢力及執政當局政治操弄的重點工具和目標。從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的“去中國化”改教材到賴清德所謂的“改造台灣社會”“洗滌台灣人心”“重建歷史現場2.0”,400萬年輕人的教材毒害, 民調數據顯示,台灣同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僅有3.5%,台灣教育已淪為“台獨”執政當局思想操控的政治工具,教育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消極變化,通過教育灌輸分裂思想,已經形塑了所謂的“台獨民意”,最明顯的一個結果,就是民進黨持續上台。

  他表示,文化教育領域反“台獨”與正本清源任務更加艱巨。民進黨深知教育領域的極端重要性,二三十年來不遺餘力的推進台灣教育的“去中國化”,國民黨的影響力正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而減弱,取而代之的島內主流意識發生變化,寄希望於日美的政治思潮依然湧動。如果不及時有力阻止“去中國化”對年輕一代的灌輸,和平統一的民眾基礎將受到威脅。

  加快推進融合發展與精準施策的有效實踐

  李順興表示,截至2023年,已有超過120萬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台商在大陸投資累計超過700億美元。我們要把握好發展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係,在用硬實力去解決問題時一點也不手軟,在用軟實力去融合兩岸關係時一點也不拖延。

  他認為,把握重點融合與全面融合的點面關係,發掘同質文化感染和糾偏的潛在價值。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要達成心靈契合目標,需要一致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作為前提,需要相同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沿革作為媒介,因此,發揮著兩岸共有的族群認同原生作用的閩南文化,成為最好的、最直接的選擇。閩南文化在兩岸同胞之間具備“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文同緣,神同源,祖同宗”的“和合”功能,強烈的敬祖認宗的意識,濃厚的血緣、祖籍地認同貫穿其中,推動著民間往來和族群文化的延續。我們可以繼續在宗族文化上做文章,進一步擴大惠台政策,在台灣同胞回大陸開展尋根活動、經貿往來、學術交流、旅遊觀光給予支持,對大陸前往台灣交流活動給予支持,以更多實在的措施和優惠鼓勵兩岸同胞開展更多的接觸和交流。

  他表示,發揮惠台政策在融合發展的實際作用。為進一步在各個層面積極尋求與台灣地區的對話與合作,大陸在各領域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台政策,如人才登陸、引資招商、創業就業、定居旅遊、教育醫療等優惠條款,取得一定成效。要變被動為主動,有針對的對台灣同胞的所缺所盼進行調研,再來有目的性的制定惠台政策和入台政策,讓惠台真正做到島內民眾的心坎上,讓入台更具明顯效果,推動兩岸更加頻繁、更切實際的交流互動。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論壇由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和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聯辦台務部二級巡視員魏敬東出席。論壇評論員有: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涂志偉、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超訊》總編輯紀碩鳴、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大公報》主筆朱穗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庫機構聯合組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