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進災後重建:“新家熱乎又安全”
2024-12-20 12:24:35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據新華社消息,日前,記者跟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的“重建家園 溫暖過冬”主題採訪活動走進甘肅省積石山縣、遼寧省建昌縣和青海省民和縣,實地探訪災後恢復重建進度、受災群眾溫暖過冬保障情況。
積石山縣,一場大雪剛過,寒凝大地。在大河家鎮四堡子新村集中安置點,村民韓少明一大早熱得只披著件單衣。
“家具家電陸續到齊,老家移栽過來的花都存活了下來,新家越來越像樣了。”記者來到韓少明家時,他正布置新買的櫃子、查看花草的長勢,屋內屋外忙活。亮堂的小院內,印有“喬遷之喜”的窗花格外醒目。
去年積石山6.2級地震中,韓少明家的房子被損毀。通過政府補助15萬元、貼息貸款10萬元,再加上自籌的5萬多元,他選購了集中安置點內這棟128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本以為新房要在明年才能建成,但讓他驚喜的是,從破土動工到建成交付不到7個月的時間。10月底,一家人趕在入冬前搬進了新家。
住有所居是關鍵,保暖保供是重點。外墻做了保溫、樓上樓下各配有一台空氣能熱風機、取暖高峰時段的電價衹有市場價的一半……韓少明向記者細數新家的取暖情況,相較往年燒煤取暖,入住一個多月以來,他最大的感受是“新家熱乎又安全”。
“我們把受災群眾如期搬入新居作為全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進居民住房建設,絕不能讓群眾在板房裡過冬。”積石山縣縣長馬占彪介紹,目前全縣13個集中安置點、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並交付使用,維修加固和原址重建任務也全部完成。此外,將樓房安置點集中供暖、平房安置點清潔取暖“煤改電”項目以及特殊困難群體臨時救助相結合,多措並舉保證群眾溫暖過冬。
災後重建,生計問題是一件大事。
建昌縣養馬甸子鄉是有名的“香菇之鄉”。“家家戶戶的收入基本都指望香菇。”養馬甸子鄉黨委書記姚玉會介紹,今年8月,受特大暴雨引發洪災影響,全鄉近3000個香菇種植大棚中,約1030個進水,136個倒塌。
災情發生後,當地幹部和志願者第一時間趕到大棚搶運菌棒、排水清淤;請來專家現場指導處理泡水的菌棒;縣裡補助每個受災大棚10000元;建起香菇直播基地,每天能賣出2000多斤香菇……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全鄉受損大棚在9月份全部完成重建。回流水村村民高登豐的大棚在9月上旬就修復完畢,走進他家大棚,一朵朵香菇升柄展傘,肥碩飽滿。眼下,他雇了幾位幫手幾乎是一天一摘,“除去菌棒、人工費用,今年和往年一樣掙10萬元不成問題。”
災後重建既著眼當下,也謀劃長遠。其中,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
在民和縣趙木川村,村頭新建起一座應急小站。站內,救生圈、手電筒、家庭應急包以及用於叫醒叫應的鑼等各類搶險救援物資整齊排放在貨架上。“村上還建起一支十多人的應急小隊,應急管理部門會定期舉行救援技能培訓,組織全村演練,我們安全感充實了不少。”應急小站負責人趙忠生說。
幾十公里外的民和縣第二全民健身中心,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誌屹立在入口處。體育場一角加蓋起應急指揮室、應急飲用水箱、醫療室、廚房等功能性用房。經過擴建改造,這裡能同時容納約2000人,並能在一段時間內保證人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年來,我們總結梳理抗震救災工作的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實施一批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項目。”民和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陳文合介紹,目前全縣已建立應急小站20個,設立綜合性應急避難場所36處,有力提升了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災後重建,更多力量正在匯集。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已全面啟動2024至2025年度全國冬春救助工作,並會同財政部下撥52.7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12月19日,2024年全國救災和物資保障工作暨冬春救助工作會議召開,進一步部署救災救助和歲末年初冬春救助工作。
應急管理部救災司救災處副處長李群介紹,今年全國受災群眾冬春需救助人數為3088萬人,接下來將指導地方抓緊分配下撥中央冬春救助資金,確保在春節前將資金全面發放到戶到人,讓受災群眾能夠安全溫暖地過冬、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