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亞前總統:應通過對話維護和平
2025-01-10 14:52:14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據中國日報報導,帕霍爾表示,大學期間,他開始學習儒家思想,為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所折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個人信念和政治信仰。他相信“人性本善”,這一思想不僅正確而且有益。他常引用雅典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著的《安提戈涅》中鼓舞人心的一句話:“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所看到或讀到的一切都堅定了他的信念:真誠地追求個人和社會的善是積極正確的,而屈服於惡的誘惑則是消極錯誤的。納爾遜·曼德拉曾發出鼓舞人心而永垂不朽的感慨:“沒有人生來就因為膚色、背景或宗教而憎恨他人。憎恨必然是後天學會的,而如果人們能夠學會恨,就可以教他們去愛,因為愛比恨更能自然而然地浸入人心。”
帕霍爾認為,寬容和諒解是強大的表現,而褊狹和敵對則是軟弱的標誌。在為年輕的政壇新秀編寫的手册《走下選舉台,歸零從頭來》中,帕霍爾提出了以下建議:“從長遠來看,如果從自己的本性出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將會更輕鬆、更美好、更久遠、更成功。不過,我想再次強調,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我們應當教育自己成為一個寬容、善良的人。如果受憎恨和復仇主義驅使,我們就會惹火上身。”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境地——絕大多數人都在擔心,我們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累積的安全、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還是需要再次爆發一場大戰來重塑國際關係。帕霍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我們的道義責任是盡一切努力實現和平,防止戰爭。對話是我們的道義和政治責任。如果一場對話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必須再次對話。
從許多方面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和法律架構已經過時。我們在當代面臨的重大問題是,能否以和平的方式盡早完成改革。問題在於,我們能否讓這一改革反映新的權力關係,同時維護和平、避免戰爭。
帕霍爾認為中西雙方沒有理由不去相互理解,雙方需要加強對話。他相信對話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遠未枯竭。對話能成功解決中西方之間懸而未決的根本問題,對整個世界未來的和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目前,世界上有55場戰爭和衝突,越來越少的人相信持久和平。但是,我們的經驗、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經驗表明,可以在商定規則的基礎上通過建設性對話維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