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瀾島燈塔是香港唯一一座由清朝海關興建的燈塔,一直以來都沒離開過中國燈塔網絡。(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大公報報導,19世紀的香港已是聯通世界的重要水上通道,船只從東南面進入香港水域,橫瀾島燈塔是第一座為船只導航的燈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這座燈塔堪稱絲路明燈。
早前特區政府康文署、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及嶺南大學聯合舉辦以燈塔為主題的講座,負責人之一的王瑋樂表示橫瀾島燈塔是香港境內唯一一座由中國清朝海關興建的燈塔,亦是中國燈塔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他希望將橫瀾島燈塔不平凡的歷史故事,以及香港燈塔聯通海上絲路所擔當的角色傳承下去,建議有關當局開拓燈塔文旅,豐富旅遊資源。
剛滿30歲的王瑋樂修讀法律,是實習大律師,因一次大學研習課題是關於燈塔保育,他翻查香港燈塔歷史,驚覺橫瀾島燈塔是香港境內唯一由中國清朝海關興建的燈塔,其背後更蘊藏一段中英角力的歷史。
中英角力 清政府力保主權
當年,港英政府兩度想在仍屬中國領土的橫瀾島興建燈塔,最後清政府與港英政府於1888年達成協議,由清政府全資興建橫瀾島燈塔,蚊尾洲燈塔則由港英政府出資興建。王瑋樂指橫瀾島燈塔的歷史,經歷了由屬於中國人的土地,卻由英國人管治,又遭受日軍炮彈摧毀,輾轉逾百年後,中國恢復對橫瀾島燈塔的主權,提醒他要吾輩自強,更有需要將橫瀾島燈塔由古至今與內地一脈相連的緊密關係,傳播給年輕人。
“是一脈相連,當年興建燈塔的總工程師,不只局限在香港起燈塔,而是以整個中國布局,從港口布置燈塔位置,建立燈塔網絡”。王瑋樂展示一幅1894年清朝海關出版的國際期刊的燈塔圖,王在該幅猶如藏寶圖的海事圖上點出香港、澳門的位置,“從這幅圖看到,橫瀾島燈塔沒有離開過(中國燈塔網絡),根本屬於中國境內,而且必然是燈塔網內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講解沿中國海岸線的黃色標記便是燈塔。燈塔是導航商船入境以進行貿易,而當時蘇彝士運河開通,香港與西歐之間的航程縮短兩成半,時值中國推動洋務運動,對外國原材料、設備和商品的需求大增,商船往來香港、中國頻繁,所以整個海岸線上建立多座燈塔。
採用清朝工程師專利技術
“香港是中國航海通道的重要中轉站,香港的燈塔是中國海事歷史的重要見證。”王瑋樂說。橫瀾島燈塔與大連的老鐵山燈塔是姊妹燈塔,1893年橫瀾島燈塔亮燈,這座粵海關境內的燈塔,與大連燈塔遙遙呼應。這對姊妹燈塔不論構造、設計都是一樣,用上由清朝總工程師韓德善發明的專利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燈塔建築,燈的射程遠,是當時全東南亞最光、最先進的燈塔,王瑋樂自豪地說。
王瑋樂以“真、善、美”形容橫瀾島燈塔。王瑋樂指燈塔象徵希望,為船只導航,亦負起心靈導航。香港遠洋船只在海洋歷盡風浪,每當見到橫瀾島的燈塔,便知道回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