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2009年10月號,總第142期

政黨輪替後的日本政治生態分析
張智新(北京)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2009年8月30日,日本舉行了第45屆國會眾議院大選。隨後揭曉的選舉結果顯示,反對黨民主黨獲得眾院480個議席中的308席,成為遠超半數的國會第一大黨,其黨首鳩山由紀夫由此在9月16日的兩院議員大會中被選為日本新一屆內閣首相。而執政半個多世紀的自民黨在眾院的席次,也由選前的300席劇降為119席,從而淪為地道的在野黨。

  加速邁入兩黨制

  民主黨“教父”、現任黨首代理、即將出任民主黨幹事長的小澤一郎,當初以幹事長高位從自民黨出走另組新黨,據傳其一生夢寐以求的政治抱負,就是讓日本實現美英式的兩黨制。但從學理上分析,英美兩黨制至少有四個形式要件:一是兩黨長期壟斷政權,其他政黨無法染指;二是兩黨勢均力敵;三是兩黨長期對峙攻擊;四是兩黨通過選舉相互合法輪換。

  逐一對照這四個基本要件可以看出,經過此次歷史性大選,日本的政黨體制正由一黨獨大制加速進入兩黨制。但據此斷言日本如今已然是兩黨制,則為時過早。

  首先,自民黨一黨長期壟斷日本政權的局面業已打破,民主黨有望獲得至少一個正常大選週期的執政地位;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其他小政黨和無黨派政客在國會選舉中越來越舉步維艱、難以為繼,這些都為將來民主黨、自民黨兩黨長期壟斷日本政權打下基礎。

  從民主黨1998年重組成立以來的十多年間,日本總共進行了4次眾議院選舉、3次參議院選舉。在這7次選舉中,自民黨、民主黨兩黨合計所得議席佔全部議席的比例最低為69%(2001年參議院選舉),最高達89%(2009年眾議院選舉),而且基本上呈現出上升勢頭。與之相對應,其他小黨派及無黨派所佔議席比例最高都沒有超過1/3(2001年參議院選舉),最低僅為11%(2009年眾議院選舉)(見圖一所示)。


圖一:1998年以來日本兩大黨壟斷政權示意圖
  

  自從民主黨在日本政壇崛起,小黨派、無黨派在歷次選舉中的地位就每況愈下,特別是隨著小選區議員比例增加以後,其競選壓力更是與日俱增,呈現出明顯的邊緣化趨勢。2003年大選,自民黨獲得236席,未能單獨過半,民主黨獲得177席,是在野黨史無前例的勝利。這時候,仍需要關鍵的第三黨。自民黨聯合了取得34席的公民黨組成執政聯盟,才算保住了執政地位。不過,除去這三黨之外的其他所有小黨及無黨派候選人僅獲得31席。2005年小泉純一郎解散眾院提前大選,民主黨躊躇滿志意圖奪權,結果卻鎩羽而歸:僅獲得113席。小泉豪賭“郵政民營化”一個議題,將劇場政治效應發揮到極致,結果讓自民黨大獲全勝:一舉拿下296席,一黨單獨過半。公民黨席次變化不大,小黨派所獲議席在這次選舉中稍有反彈,上升到40席。不過2007年的參議院選舉,包括公民黨在內的小黨派席次進一步下降。

  此次大選民主黨史無前例地獲得308個議席,“老大黨”自民黨雖然慘敗,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獲得119席,仍穩居眾院第二黨地位。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議席也由原有的31席降為21席。共產黨和社民黨分別獲得9席和7席,維持了選前議席數。國民新黨獲得3席,比選前減少1席;大家的黨獲得5席,比選前增加1席。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仍為8席。這就意味著小黨派、無黨派已被進一步打壓、逼窄,自、民兩黨勢均力敵競爭、朝野對峙並定期輪替的態勢進一步明朗,日本兩黨制的實現進程將由此邁出歷史性一步。

  其次,隨著民主黨自2003年大選首獲大勝,直至2009年上台執政,其力量已不斷成長壯大,逐步具備同自民黨勢均力敵、均衡對抗的態勢。民主黨1996年初創,其後經歷兩次合併重組:1998年與另外三個在野黨重組,2000年又與小澤一郎領導的自由黨合併。目前有黨員約3萬人,另有黨友約5.5萬人。黨員主要由年輕的業只專業人士組成,有官員、律師、醫生、銀行家、記者等。自從1998年重組至今,民主黨在歷屆國會參眾兩院選舉中所獲席次都僅次於自民黨而穩居第二位,這一次更是以空前勝利大敗自民黨。1955年合併重組後的自民黨,雖然掌權半個多世紀,但經過1993年敗選,特別是2009年這次慘敗,不僅被選民所拋棄,黨內凝聚力更由此遭受重創,以至於出現麻生太郎宣佈辭職後新總裁選舉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足見其實力下降之嚴重。此升彼降,意味著民主黨業已具備與自民黨不相上下、有力抗衡的實力和地位,兩黨對抗格局基本成型。

  再次,自民黨、民主黨也已初步形成長期對峙的態勢。這種對峙突出表現在兩黨的競選政綱和政策表述方面。表一顯示出兩黨在內政外交政策諸多領域的攻擊對峙態勢。


表一:2009年大選民主黨、自民黨部分政綱對比一覽表


  兩黨對峙攻擊的態勢還體現在人事流動上。民主黨作為最大反對黨,其核心骨幹多數出自自民黨,近年來也不斷地吸引自民黨內重要力量加入,如前首相田中角榮之女、小泉內閣的外相田中真紀子與丈夫一起投奔民主黨等。隨著這次大選的空前勝利,未來如果民主黨內重蹈自民黨的派閥政治覆轍,再加上政績不彰,亦不排除民主黨內政客倒戈投奔自民黨的現象發生。政客在兩黨之間流動的現象,在英美兩黨對峙攻擊的格局中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最後,經由2009年大選,兩黨已首次實現合法輪換,未來的輪換態勢也基本上不可逆轉。分析起來,阻礙日本兩大黨通過競選合法輪換的唯一可能,就是自民黨由此一蹶不振,民主黨重走自民黨“1955體制”老路而長期一黨獨大。但這次大選自民黨、公民黨聯盟獲得140席,較之此前民主黨和其他反對黨聯盟的席次不相上下,在野反對黨地位已牢固確立,可以完全排除崩解和泡沫化可能。一方面,該黨執政半個多世紀中形成的同財閥集團、官僚集團的鐵三角關係,雖然在此次大選中受到沉重打擊,但不可能被徹底斬斷,其蓄勢反撲的能量和基礎依然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該黨勢必會在今後開展大規模的黨內整合和黨派間的合縱連橫,並在國內經濟恢復、年金制等社保領域、對外政策、民主黨現金醜聞等多方面對民主黨形成強大的監督制衡壓力,民主黨執政勢必如履薄冰,因而一黨獨大的可能性也幾乎不存在。未來兩黨在國會選舉中針鋒相對、此消彼長的趨勢不可避免。

  當然,實現英美式兩黨制,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就是相應的選舉制度設計,特別是選區劃分、選票計算方法的外部配合。

  1994年以前,日本國會選舉採用的是“中選區制”,西方學者稱之為“復數選區單記名非讓渡投票法(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under Multi-Member-District)”。所謂“復數選區”,是指一個選區的當選名額在1人以上,因而符合條件的政黨可以提名多個候選人;所謂“單記名”,則是指每個選民只能投給一個候選人;“不可讓渡”,則表示政黨之間、候選人之間的選票不可相互轉讓。這一選舉制度和政黨派閥、個人後援會(即選舉支持團隊)結合,催生、維繫並強化了老政黨一黨獨大和政治世襲現象,也忽略了政黨地方組織的獨立性、主動性,同時導致政客只關心選區利益而無視社會公共利益。

  1994年,日本實行了選舉改革,將“中選區制”改為“小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即一部分議員按照小選區制選舉,將全國劃分的若干小選區,每選區選出一名議員;餘下議員則按照比例代表制選舉,將全國劃分為11個比例代表選區,各政黨按照得票率分配這些議席。選民在一張選票上既要投本小選區的個人候選人,也要投給自己的政黨。2000年,日本眾議院總額由原來的500人縮減為480人,其中300人由小選區選舉,另外180人由比例代表制選舉。


表二:2009年日本眾議院選舉各黨派得票情況一覽表


  自從實行選舉制度改革以來,日本歷次國會選舉中的議席就明顯地向兩大黨集中,尤其是在眾議院選舉小選舉區中,小黨派和無黨派近乎被橫掃。如2009年這次大選中,小選區300個議席,小黨派和無黨派僅獲得15席,兩大黨則獲得95%的小選區議席。雖然通過比例代表制能獲得少量議席,大黨為了獲得眾院2/3的絕對多數以便於施政也會千方百計地拉攏他們,但是如此之少的議席,已使得他們在和大黨結盟執政後,進行政策博弈的能力已大為降低,幾乎完全聽命於大黨擺佈。

  更值得關注的是,民主黨在這次大選的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一旦當選將推動選舉制度的繼續改革,尤其是主張將眾議院比例代表制的180個議席進一步削減到100個議席,進一步提升小選區制的地位。如果未來這一主張順利實施,就意味著小黨派和無黨派的生存空間將再次受到強力擠壓和抑制,兩黨制的制度基礎由此會得到進一步夯實。

  此外,英美式政黨制度的社會基礎,則包括國內民眾的雙重利益格局(如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等),原有政治結構中的二元格局(如美國的聯邦黨和反聯邦制人士、英國的托利黨和輝格黨等),注重中庸妥協的政治文化。

  綜觀日本,現實社會並不存在英美那樣的明顯雙重利益格局,相反自上世紀經濟騰飛以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業已形成,政治上普遍傾向於保守化。日本政治結構中那種大財團與政客合作無間的傳統也沿襲迄今,從未經受過革命式的清算。不過,日本政治文化的總體保守化,以及民眾中庸妥協容忍的政治傾向,特別是小選區制的擴大等,則的確培植了兩黨制萌生的制度土壤。

  政治生態的漸變

  經過這次歷史性大選,加上2003年、2005年兩次眾議院大選和2007年參議員選舉影響的持續發酵,整個日本政壇的政治生態已經並將繼續發生緩慢而又值得關注的演變。


表三:2009日本大選落選自民黨、公民黨大佬情況一覽表


  生態演變之一:在於政壇新人出線的機會有了明顯增加,“老人政治”由此受到一定打擊。這次大選中共有158位新人,佔總議席的近1/3,是1996年選區劃分改革以來歷次選舉中最多的一次。新人上位尤以民主黨表現最為突

  出:推出154名新人參選,結果143人當選,新人參選成功率高達近93%。近日媒體曝光43歲的女鐘點工磯穀香代子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被其當參議員的朋友推薦給為候選人匱乏大傷腦筋的小澤一郎,隨後僅發表過兩次公開演說,在當地選區以第41位候選人身份參選,居然順利當選,即是在政黨大輪替背景下新人出線機會大增的典型例證。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自民黨一大批德高望重、此前曾經多次當選的派閥首領、閣僚,甚至曾任首相的元老紛紛落馬,包括:前首相海部俊樹(78歲)、前厚生相丹羽雄哉(65歲)、前外相中山太郎(85歲)、前副總裁的山崎拓(72歲)、前文部相島村宜伸(75歲)、前經產相中川昭一(65歲)、前防衛相久間章生(68歲)等。

  生態演變之二:也是與上一個變化密切相連的,是飽受詬病的世襲政治風氣在這次大選中受到一定阻遏。《日經商務》報導說,該刊對8月選舉中的候選人世襲狀況做了一個調查,自民黨世襲比率為39%,民主黨也有15%。這次大選候選人中共有133名屬於各種形式的世襲子弟,佔候選人總數的9.7%,而2005年大選則有158名世襲子弟參選,比例高達14%。而且這次大選僅有75人世襲候選人當選,佔眾院議席總數的比例為15.6%,比起選前的24.6%有了大幅回落。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年僅28歲的次子小泉進次郎,以新人身份在小泉家族的政治老巢神奈川第11選區獲勝當選,以及前首相小淵惠三35歲的女兒小淵優子繼續高票當選,都引起了日本媒體關注。

  不過,諸多知名世襲子弟的落選,與之相比更引人注目。自民黨派閥首領、曾任厚生勞動大臣的津島雄二雖然成功地讓兒子成為候選人,但最終落選。自民黨老政客、現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三兒子石原宏高,2005年因與乃兄石原伸晃一同當選而被譽為“一門雙傑”,這次也敗下陣來。此外,前首相鈴木善幸的兒子、首相麻生太郎的表弟、曾連續6次當選眾議院的原環境大臣鈴木俊一的敗選更讓許多觀察者大跌眼鏡。自民黨落選的世襲候選人還包括前首相宮澤喜一的兒子宮澤洋一,前外相中川一郎之子、前經產相中川昭一,元老赤城宗德之孫、曾做過農相的赤城德彥,元老●川良之子、曾做過總務會長的●川堯,前閣僚奧野誠亮之子奧野信亮,以及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的兒子橋本岳等。

  此次大選前,執政的自民黨眾議員中,世襲議員佔到近1/3。雖然如今日本政壇仍然充斥著世襲政客,包括當選首相鳩山由紀夫等均歸入其列,但隨著自民黨在大選中的空前慘敗,以及世襲議員候選人的紛紛落馬,讓日本民眾曾經司空見慣但終究膩煩反感的世襲政治現象有所收斂。

  政治生態漸變之三:則是女性在日本政壇的地位進一步上升。這次眾議院大選中,共有女性候選人229人,佔全部1374名候選人的近17%。選出的480名議員中,共計54名女性當選,比上一屆(2005年選出)增加11人,而更早之前日本歷史上當選女性議員最多的,則要追溯到1946年的39人。在當選的54名議員中,小選區選出的24名,比例代表選區選出的30名。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民主黨女性候選人的閃亮登場:選前,該黨只有女性議員10人,這一次一下子翻4倍達到40人。民主黨如法炮製2005年大選中小泉純一郎的“美女刺客”戰術,可謂戰果輝煌:在小選區對決中,民主黨派出的青木愛擊敗老政客、原執政聯盟成員公民黨黨首太田昭宏,新人福田依里子則將自民黨原防衛大臣久間章生挑落馬下,挑戰前首相森喜朗、福田康夫的兩名女刺客雖然在小選區對決中以微弱之差落敗,但在比例代表選區中成功當選。民主黨總共推出46名女性“刺客”直接挑戰自民黨大佬們,結果40人當選。如圖三所示,從1996年至今的歷屆選舉中,女性當選的比例從當初的不足5%穩步上升到11%,雖然整體比例較之歐美政壇特別是北歐政壇仍偏低,但自身縱向比較,日本女性的政壇地位穩步上升這一趨勢無疑不可否認。


圖二:1996至2009年日本歷次國會選舉女性和新人勝選比例圖


  綜上所述,2009年日本大選將進一步加速其兩黨制的實現進程,並由此深刻改變其整個政治生態,進而影響到其未來政治發展走向。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次大選都將是日本政治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