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思潮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孫中山思想與中國復興
鄭竹園(美國)
美國海外中山學社榮譽主席
博爾大學榮譽教授
  博爾大學榮譽教授

  在現代世界大政治家中,孫中山是最傑出人物之一。他不僅領導辛亥革命創建民國,而且為中國現代化策劃一套完整的藍圖。在他逝世後八十多年間,中國歷經軍閥割據,日本侵淩,始終未能實現其振興中國的雄圖。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展開一場空前的大變革。這一場“寧靜革命”的基本路向,大體上係依循孫中山八十年前所規劃的藍圖。不但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國際地位也顯著提升,去年巳晉升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資源。而且在和平崛起的方針下,對亞非地區的貧困國家展開無私援助,體現孫中山“濟弱扶傾”,“天下為公”的崇高理念。

  筆者將孫中山振興中國的基本綱領與近三十年大陸政經變革的路向相印證,並從中國政經變革的過程與效果,來觀察中國復興的前景。

  孫中山振興中國的藍圖

  孫中山一生念玆在茲的,是在當時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險惡情勢下,謀求中國的自由平等。他不僅獻身於革命運動,而且手不釋卷博覽群書,既吸收當時西方的進步思潮,也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他先後完成“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孫文學說”等重要箸作,其精心策劃的“實業計劃”迄今仍指引中國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程。

  在經濟建設方面。他在“民生主義”與“實業計劃”中,既不贊同當時西方流行的放任資本主義,也反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而是採取適合中國國情的“混合經濟”。主張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如國防工業、鋼鐵煤電及交通運輸等產業應歸公營,其餘如輕工業、服務業及國內外貿易均歸民營。政府對國家發展大計有具體方針。但經濟運行應遵循市場規律。在農業方面,既反對地權集中的地主制度,也不贊成農業集體化,而主張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

  工業化需要大量資金,並引進先進技術。孫中山主張在不犧牲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開放門戶引進外資及技術,共同開發中國資源。在他工業化的藍圖中,強調經濟發展首重交通建設。提出十年內修建十萬英里的線路和百萬英里的公路。並主張建造三個類似紐約規模的大港。同時主張興建三峽水電廠,以便大規模開發西北及西南。

  建設中國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更重要的是振興教育培養人才。在“民生主義”中他將資本土地實業與教育並列為經濟建設的四大要素。在“孫文學說中更提出“知難行易”的新觀念,強調發展科學研究的重要。這些見解與當代盛行的“人力資本”HumanCapital,“智識經濟”等觀念如出一轍。可見其經濟觀念的前瞻性,在現代大政治家中無出其右。

  中國的重大變革

  中國大陸在建立新政府的前三十年間,由於追隨蘇聯的發展模式,推行單一公有制,所有資源由國家集中控制,經濟活動由國家機構統一管理,廢除私菅企業和個體經濟,排斥市場機能。在所得分配上,不承認企業間存在著不同的差異,盈利虧損一視同仁,導致企業經理缺乏創新精神與進取心,造成國營企業大量虧損。對人民生活資料實施嚴格配給制,挫損工農的生產熱忱。更嚴重的是實行閉關自守,無法吸收外資及先進技術。這一套制度及政策實施的結果,無論在經濟成長,人民生活各方面,均遠落於先進國家及亞洲四小龍之後,延阻中國復興的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