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這種矛盾心態的存在,使得許多綠營人士前往大陸交流,總要給自己提出一個“很正義”的理由,要麼是說為了避免兩岸發生戰爭,所以去大陸交流“捨我其誰”;要麼就像陳菊一樣,要找個“中共必須放棄打壓疆獨、藏獨”的理由,讓自己的大陸行很有“正當性”,既使去不成,也可以名義上變成是綠營中的“反共鬥士”,為自己的正義性行為作為累積政治資本的籌碼,籌碼越喊越高,這就形同給紅、綠交流設下一個更大的障礙。
台灣綠營的“反中”情結
除了“恐中”情結之外,台灣綠營中確實也有一部分具有強烈的“反中”情結者。就以陳水扁為例,他在洗錢疑雲爆發之後,接受綠營媒體的訪問時,曾經大剌剌的說出:“我就是獨,馬英九就是統,他就是要靠中國,靠中國就一定會倒”,陳水扁這種統獨二分法的觀念,在台灣確實有它的市場存在,許多支持綠營的群眾寧願相信陳水扁所說的話,也不願相信中國崛起後的繁榮景象。
台灣部分民眾會去相信陳水扁的話,絕不僅是過去陳水扁利用民粹主義操縱的後果,而是一種意識形態堅持所種下的因果。台灣從1978年解除戒嚴以來,媒體的競爭已經把意識形態當成是一個戰場,也是一種商品化所販賣的產品,所以媒體上的新聞報導與談話節目,沒眠沒日的傳播與論述所做的洗腦動作,讓許多民眾的觀念已經把統獨的二分法深植到他們的內心裡,不只做為他們的一種信仰,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情境,所以要改變他們的統獨觀,可說是難上加難。
這種“反中情結”的根深蒂固,也使得許多人寧願相信中國大陸的惡,而不願相信中國大陸的善,所以大陸施惠再多的台灣農民,也無法改變他們支持台獨的意志,大陸送再多的貓熊,也難以讓他們感受到善意。
就因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堅持,使得綠營中確實有一部分人以“反中”作為堅持獨立的指標,這就像呂秀蓮所創辦的國展會董事長施正鋒,他就堅持大陸如果不讓他拿“中華民國護照”登陸,他打死也不去中國大陸;另一位呂秀蓮的愛將紀舜傑也說過要他拿台胞證登陸,免談。還有一位前民進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余莓莓屢次被邀請登陸,屢次擔心會遭到民進黨內質疑她“反中”的立場,以致多次難以成行。
所以,民進黨內確實有一股“反中”的力量存在,他們對中國的圖像不僅完全接受綠營媒體宣傳的圖騰,也連結到國際上盛傳的“中國威脅論”的想像,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中國圖像,不必然有特定的政治利益存在,反而類似文化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Levi-Strauss)的“野性哲學”所形塑出來的“野性堅持”,亦即在各種跨文化的交流中,它並不是只發生一次的事件或者共同經驗,就可以突破交流的障礙,而是必須經過每一代以自已的方式去更新的過程。尤其是在後現代的今日,那些以往堅定自認為居於文化核心的地方,也不必然可以完全體驗到文化的轉化過程。特別是我們居住地充斥著混雜性、連結性、統合性的全球性移民離散(diaspora)現象,使得跨文化的交流容易形成在對立中運作。
由於這種“野性堅持”的存在,使得他們的觀念中對中國的圖像充斥著負面的因素,而不願從正面來客觀分析兩岸交流所產生的利益,於是就產生貓熊來台會危急到台灣的“主權”;北京奧運是犧牲多少“人權”所製造出來的假像;中國“三鹿公司”所生產的“毒奶粉”是中國崛起危害全球社會的最大例證等。這種負面想像的“野性堅持”,也是綠營得以高舉“反中意識”在台灣製造出市場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