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反芻
2009年4月號,總第13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政治上是可能雙贏的
--對張茜紅先生文章的回應
謝大寧(台灣)
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

  在這狀況下,它運作兩個中國的空間,其實是大大被限縮了的。我這麼說,也許張茜紅先生仍會質疑,它還是缺乏客觀的制約性,但我必須說,“整個中國”的政治宣示,它背後並不僅只是依賴“善意”而已,它是有國際法之效果的,此其一。至於客觀的制約性,其實兩岸可以透過雙方的正式接觸管道,不斷向對方重複宣示“整個中國”的立場,這就像目前大陸和美國的領導人每次會面時,所不斷重申的“一個中國原則”一樣,我們能說這樣的政治重申,沒有實質的制約性嗎?而又有哪個政治領導人可以在這種不斷宣示中,再玩出兩個中國的把戲?

  退一萬步說吧!就算還是有陳水扁這樣的騙子領導人出現,難道大陸在握有“整個中國”的緊箍咒之下,還找不到工具來制約整個狀況嗎?前幾年,陳水扁大玩一邊一國的遊戲,玩出了什麼名堂沒有?其實就這點來說,大陸是可以更有信心的。反過來說,難道台灣就沒有被併吞的顧慮嗎?如果說台灣都敢在被併吞的顧慮下來接受“整個中國”之立場了,大陸又為什麼不敢?而且客觀的制約條件,其實也可以通過實際的談判談出來,《芻議》所討論的是原則,它也似乎沒必要涉入太多技術性的內容吧!

  另一方面,就國際上言,〈張文〉認為國際上未必懂得《芻議》的架構,而只要中華民國進入了國際場域,就會在國際上實質造成了兩個中國,或者是留下這樣的印象。這樣的顧慮在我看來,其實是不成立的。我們不要忘了,國際法乃是西方人發明的,以他們的能力,不會不懂“整個中國”這概念的意涵。一個現實的例子,當年兩德簽署基礎條約時,西德就不擔心會造成兩個德國的後果,難道大陸的法律專家不能在《芻議》的基礎上,設計出更準確的法律說法,以向國際作出宣示?至於說許多不明究裡的國際人士,就不去理他了吧!誰有辦法去管到那麼多呢?試問以目前的狀況,有多少國際人士不是把兩岸當成兩個國家的?那麼現在的“一中一台”的認知,對大陸豈不是更糟?其實兩岸間我們談我們的,何必去理會一般國際人士的認知?至少我們可以相信,世只主要國家的政府,是不會沒有能力理解《芻議》所說之原則,以及其法律效果的。

  北京應率先努力推動

  其三,〈張文〉對《芻議》作了一個現實上的質疑,這也就是說他懷疑《芻議》的構想反而在台灣島內賣不出去。這顧慮其實是精確的。我完全同意《芻議》的構想就眼前台灣的政治生態言,它不只賣不出去,還可能被扣上一頂大帽子。然則為什麼我還要贊成這樣的構想呢?在我看來,這樣的構想如果“直接”在台灣島內推動,它也許沒有空間,但假如以一種“曲線”的方式來推動,情形就可能改觀了。怎麼說呢?這關鍵其實也不難理解,亦即假如大陸能接受《芻議》的構想,《芻議》的“可能性”基礎即可確立,這也就是說《芻議》首先需要證實的是它可以為中華民國爭取到合理的生存空間,如此它就有可能取得台灣言論市場上的競爭力。而我認為這樣的估算並非不合理,因為以今天台灣內部的強勢主張來看,無論是“激進台獨”、“理性台獨”或是馬英九的“一中各表”,骨子裡難道不都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台獨的主張?試問這些主張從大陸的立場看,儘管危害程度有別,有哪一個是大陸真正可以接受的?而台灣內部固然也有極微弱的統一主張,但它可能有甚麼樣的擴張性,大陸應該是心知肚明吧!

  對這狀況,台灣一些比較理性的人其實不是看不到,只是他們只能焦慮,卻找不到解決方法。而我有信心的是,如果大陸真的在這些想法中做過準確的估算,就應該會發現《芻議》的構想會是最具有合理性與可能性的構想,而且它不只對大陸是如此,對台灣也是如此。這時,只要大陸人士或是官方肯為《芻議》作某種程度的背書,它就有可能很快成為台灣言論市場裡的強勢主張。如果借用股市的術語來說的話,《芻議》其實就是一個值得投資的潛力股,這也就是為什麼張亞中教授和我要發起組織“兩岸統合學會”以推動此一主張的緣故。我們相信循著“遠近並行、難易並進”的路線來進行,乃是成功公算比較高的作法。換句話說,“兩岸統合學會”第一個對話對象反而是大陸,這種曲線進行的方式,對熟習辯證法的大陸朋友而言,應該是很容易心領神會的吧!

  我想藉此順道向大陸朋友表示的是一點,就大陸的理性選擇而言,“從統合到統一”乃是通往兩岸統一的一條最快,也是代價最小的道路。而對台灣島內而言,也唯有“統合論”才可能真正對抗所有型態的“主權獨立論”。這點恐怕是大陸朋友千萬要瞭解的。

  結語

  而如果以上我所詳述的一些觀點,都能達成澄清誤會,建立共識的效果的話,則〈張文〉所顧慮的“北京中國”、“台北中國”這一簽署名義的問題,就將只是一個小問題了,我們就把這樣的問題交給實際負責兩岸談判的高手去解決吧!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