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檢視兩岸對於《國統綱領》與“九二共識”的種種爭議及後來的現實政治塑造,對於兩岸關係的現實和未來發展有著借鏡的作用。因此我們特編發澳門大學郝志東教授的文章,以期讀者參考。
2020年7月30日,原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病逝於台灣。兩岸媒體即刻開始了對李登輝的“蓋棺論定”。大陸官方對李登輝評價一律負面。央視新聞評論說他是民族罪人。國台辦發言人說台獨是絕路,國家要統一。台灣政黨對他的評價不一。民進黨政府讚譽李登輝開創了台灣民主與自由之路,是“民主先生”,國民黨則對李登輝毀譽參半:一方面承認他對台灣民主的貢獻,另一方面認為他分裂了國民黨、引入了黑金政治。
本人更關心的是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這樣勢不兩立,毫無迴旋餘地,李登輝到底有多大責任。抑或對今天的發展,大陸方面也難辭其咎。換句話說,關係不好,一定是雙方都有責任。古典社會學理論的三個範式之一是社會互動理論(另外兩個是結構功能和社會衝突理論),講的主要就是人和人之間是如何互動的。其實一個政治實體和另外一個政治實體、國家和國家的互動也在遵循同樣的規律。
本文將先介紹社會互動的理論。然後我們分別來看兩岸在李登輝時期的《國統綱領》和“九二共識”上是如何攻防的,他們相互如何闡釋、定義這些概念,並根據自己的闡釋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最後我們來看互動雙方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可以做哪些改進。我的主要觀點是任何發展都是互動的結果,所以互動的雙方都要檢討並克服自己在互動過程中的謬誤與迷思,從而把兩岸關係拉出目前的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