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汪道涵
2006年2月號,總第98期

汪道涵先生與《中國評論》月刊
郭偉峰 《中國評論》月刊社長
周建閩 《中國評論》月刊總編
  我們平常尊稱為汪老的汪道涵先生走完了人生90的路程,在悲痛之餘,我們深深地懷念著汪老,懷念著他為《中國評論》月刊成長所做的一切。熟悉汪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孩子,名字就叫做《中國評論》。 

  在1996年,因為李登輝訪美,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形勢嚴峻,從事兩岸關係的人都能預感到,今後海峽兩岸再也不會平靜,山呼海嘯,波濤洶湧,是未來的兩岸關係寫照。統與獨的決鬥,更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面臨前所未見壓頂烏雲。兩岸關係怎麼辦?無不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弦。作為長期從事兩岸新聞交流的媒體人,我們覺得,兩岸之間,需要一個理性的交流平台,而最好能在香港搭建這樣的平台。為此,我們向尊敬的汪老彙報了有關創辦雜誌的設想。 

  記得是在1996年12月4日上午,初冬的上海,陽光溫暖。汪道涵先生仔細地聽取了我們的報告。在當時,我們這種想法可謂大膽之至,很少人能夠理解,更遑論支持。但是,汪老的反應卻出乎我們的意料。 

  汪老的第一句話是:“支持你們毫無問題,總之一句話,配合你們、支持你們、幫助你們,我當你們的聯絡員。”這一句話,帶來了《中國評論》月刊萌芽的春天,也帶來了兩岸理性思維的春天。 

  隨之,汪老進入了具體策劃階段,他認為我們起的雜誌名稱《中國統一論壇》月刊不理想,應該改為《中國評論》月刊。他說:“這樣一來,雜誌評論的範圍更大,香港問題、台灣問題、大陸問題都可以放進去,讀者的面也更廣了。”他還教導我們,一定要堅持理性的立場,多刊載説理的文章。他還具體提出了辦刊的12字方針:“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 

  汪老的理解以及支持,絕對不是心血來潮,看得出他早就在思考辦刊問題了。後來他說,早在數年前,他就考慮必須在香港辦一份這樣的溝通兩岸思想界的雜誌。果如我們所料。從此以後,一切都擋不住腳步了。我們頻頻赴上海與汪老一起,進行辦刊的全面籌備工作。1998年1月,《中國評論》月刊創刊號正式在香港問世,立即受到了兩岸的高度矚目。 

  再往後,汪老與我們的會晤就成了定期化的制度了。汪老對雜誌的指導,既全面又深入,一段時期中,說汪老是社長或者是總編輯,可能更符合事實。對於兩岸關係如何看,對於香港問題如何分析,對於中美關係如何評估,甚至找誰來寫稿,把雜誌寄給誰看,汪老統統考慮到了。就在不久前,還有一位台灣的學者對我們說,當年收到雜誌的創刊號,很感動,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能收到。我們告訴他說,是汪老要我們給您寄送的。汪老把《中國評論》月刊當作自己的孩子,每逢友人,總是問道:“你看了《中國評論》嗎?”汪老珍惜的,是雜誌上的文章,雜誌上的思想,雜誌上的寬闊的為民族、為國家的之慮、之思、之心。 

  《中國評論》月刊從創刊至今已屆8年,早已成為兩岸唯一公開發行的思想性雜誌,這本雜誌,得到了兩岸、港澳及海外專家學者、思想者們的積極支持,作用越來越彰顯。孩子長大了。《中國評論》月刊,既反映了兩岸專家學者的意見,又溝通了兩岸專家學者的思想;既反映了兩岸面對的種種麻煩,又提煉了克服問題的種種思考;既反映了兩岸遇到的特殊癥結,又反映了兩岸民意的澎湃思潮,所以,《中國評論》月刊是具有思想、思考、思潮特質的思想性平台。這座兩岸之間罕見的和平理性的傳播平台,是汪老親自搭建的。 

  汪老離開了,但是,汪老為祖國和平統一作出的貢獻,將永遠感動著兩岸,感動著我們。《中國評論》月刊不會辜負汪老的期望,永遠要做兩岸之間和平理性的溝通橋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