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06年3月號,總第99期

建設新農村需要新思維
  2006 年無疑是中國農村發展年:從這年開始,持續二千多年的農業稅被中央政府徹底免除;從這年開始 , “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正式起步。在 新年伊始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二十八次學習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十一五”時期是中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期。他號召全黨“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扎實的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 

  建設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直接關係到占人口比例最大多數的中國人的福祉。然而要全面改變數千年封建社會和小農生產形成的農村面貌,決非易事。新農村的培育與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發展過程,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的想法與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近代以來,由於長期積弱積貧、落後挨打,中國民眾和領導人對於改變舊面貌普遍抱有急迫心情,導致了新中國歷史上國家建設的幾次反復。欲速則不達,深刻的歷史教訓不可不記取。 

  凡事預則立。建設新農村也是如此,需要妥為綢繆,以新思維引領新農村建設的總體佈局和規劃,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一開始就能夠合理有序地展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投入產出的效用。 

  建設新農村,首先在於提高生產力效率,這是農村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立足于建立農村的“造血機制”,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提高效率,是一切農村建設的首要考慮。政府幫助農民開通、硬化道路,通水通電通資訊,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其次,是需要創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制度。新農村建設,是由傳統鄉村社會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主義現代農村社會轉型。這是一個全新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創制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建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機制。如浙江在解決農村用水問題時, 引導農民創建鄉村水利同業公會,政府將鄉村水利設施出售給民營的水務公司進行物業化管理運作,由村民組建股份化水利公司自我運作管理“水事”。這種做法,不但解決了農民用水產生的矛盾,更使政府資金能夠用於鄉以上幹渠和重大水利設施投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新的生產關係生產制度的創立,是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的內容。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固然需要設法把農村納入國家正常的二次分配制度中,用以發展農村的公用社保事業, 改變農村的基本面貌;但更需要改變農村的精神文化風貌,改革農村的社會形態。 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也是農村各級基層組織改革的過程,而“管理民主”,顯然是其改革的宗旨和目的。而且,還需要通過民主的方式調動廣大農民主動參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唯如此,才能真正建設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