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投資連續四年兩減一增意味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3 17:14:10  


  中評社廣州3月13日電/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今年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245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500億元,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804億元。而在2004年,這三個數字分別是3198億元、1100億元和350億元。這三組數字連續4年“兩減一增”,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進行瞭解讀。 

  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穩健”,給固定資產投資降溫 

  據新華網報道,從2003起,中國經濟出現局部過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中央適時將財政政策由“積極”改為“穩健”,和貨幣政策一道,形成了“雙穩健”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行長趙鵬說,“兩減一增”既是“雙穩健”政策的重要內容,又有利於“雙穩健”政策的推行。一方面減少赤字和國債,另一方面又不影響基本建設的需要。在穩健的同時,又確保急需支出的需要,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性骨幹項目投資需要,這體現了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趙鵬代表認為,連續4年縮減中央財政赤字和長期建設國債、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表明中國的財政實力有了大幅提高。同時,政府從一些投資領域,特別是生產性和競爭性領域退出,既可以直接給過熱的投資降溫,又能對投資結構調整起到示範作用,使經濟在一個更加合理的水平上運行。 

  國家投資轉向“民生”,優化生產消費環境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政府投資使用要確保“三個高於”,即:用於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高於上年,用於基礎教育和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高於上年,用於西部大開發的投入高於上年。同時,加大對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的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杜宜瑾認為,過去,建設國債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投向生產領域、競爭性行業或盈利性項目。國債投向的轉變,標誌著國家投資開始從生產領域轉向民生領域,將有限的資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三個高於”就是這種轉變的具體體現。 

  杜宜瑾代表說,國家投資的這種轉向,首先給社會資本、國外資本投資騰出了空間,使這些資本能夠進入公路、鐵路、民航等領域。同時,國家投資轉向,讓廣大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對於刺激國內需求,特別是農村消費十分有利。 

  規範財政收支渠道,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冬榮說,連續4年的“兩減一增”,表明中國的財政收支逐漸走向規範化。她說,過去在龐大的赤字財政政策下,財政支出安排的隨意性較大,形成支出結構不甚合理、地區間不平衡、項目間不平衡、長期與短期不平衡等等。“兩減一增”政策將經常性建設投資納入財政收支計劃的同時,明確規定了資金用途,使財政支出的結構在預算編制時就形成相對合理的比例,從而規範了財政收支的渠道。 

  朱皖代表認為,糧油米麵、水電氣油,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持續上漲,對生產、消費、進出口貿易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較明顯。她說:“減少建設國債、不斷壓縮赤字,從而減少市場貨幣流通量,對於穩定物價、保護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很有好處。” 

  趙鵬代表認為,“兩減一增”還有助於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他說:“流動性過剩,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國外貿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過高,資產價格出現泡沫。縮減國債和財政赤字,減少貨幣發行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流動性過剩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