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太多
市場上錢過多了,商品價格自然就漲。
錢過多的原因,一是中國出口持續大於進口,導致國際收支差距加速擴大,外匯如潮水般湧進中國;二是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使銀行信貸始終有擴張的衝動。
現在每天大約有10億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而這個數字在去年大約是6億多,在中國入世元年2002年大約是2億。
由於中國實行外匯管制,這也意味著,央行為購買這10億美元每天需要投放七十多億人民幣(外匯占款)。這些錢最後流向商業銀行形成了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就是商業銀行用來“生錢的錢”。最終,這七十多億元的外匯占款又將以幾倍大的規模通過貸款投向社會。
而這還只是一天的外匯淨流入帶來的貨幣流動性。
截止到6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33萬億美元,且增速迅猛。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匯儲備高達2663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新增額2473億美元。
這種遠遠超過正常需要的外匯儲備無論數量還是增長速度,都是世界金融史上所僅有。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正遭受侵蝕。
僅今年上半年,為購買新增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超過2萬億元。這2萬億元的基礎貨幣又將為商業銀行創造幾倍的貸款額。而年初提出的指導性新增貸款數量大約是3.7萬億。
外匯占款持續擴張,使得央行控制貨幣供給的難度加大。為了緩解錢太多的問題,央行這幾年都在使用多種貨幣工具以控制貨幣供應量。
今年上半年,央行共發行央行票據(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回籠基礎貨幣)2.6萬億元,每月一次共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共3個百分點,大約凍結銀行資金超過1萬億元。
根據央行報告,央行通過上述對沖工具,基本回收了上半年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然而外匯還在源源不斷地加速湧入,如果中國政策不做劇烈調整的話,那麼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的那天並不遙遠。而且央票是短期債券,到期後如果不發新的央票回收,就等於在投放基礎貨幣。央行對沖手段的可持續性正面臨挑戰。
1.55萬億特別國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臺。若全部公開發行,相當於提高10次存款準備金率,每次提高0.5個百分點。而且特別國債鎖定資金時間更長,達到10年。首期6000億額度可望近期發行。
如果年新增外匯達到一定規模後,光購買這些外匯所投放的人民幣就可以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屆時,中國的央行可能需要對信貸進行額度控制,信貸增速可能會趨於零甚至是負數。
因此,央行在控制貨幣供應量上不得不在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除了對沖外匯,另一個就是調控國內信貸規模。
不過在負利率的條件下,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持續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使中國的資金成本極低,企業貸款衝動難以抑制。而刻意讓貸款利率遠高於存款利率,又使得銀行只要發放貸款就能賺錢,銀行的貸款衝動很強。雙方一拍即合的結果就是,貸款數量很容易失控。
這也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貸款達到2.5萬億元,相當於全年預計貸款增量的70%。
●出口,太強
中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到今天令人頭疼的規模,主要源於出口增長太快。而且無論是人民幣升值,還是出口政策限制,暫時似乎沒有什麼能擋住它飛奔的腳步。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後,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近10%。然而恰恰就是這兩年,貿易順差大幅躍升。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在上年321億美元的基礎上一下跳到1019億美元,2006年又上升到1775億,而今年前7個月就已經達到了1369億美元。
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一項重大出口緊縮政策——大規模取消或降低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這些商品包括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以及服裝、鞋帽、箱包、玩具等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也沒能如預期那樣立竿見影地減少出口和貿易順差的增幅。
相反,根據上週五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7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達243.6億美元,僅次於6月份26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