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一處樓群。(圖片來源:中新經緯) |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今年以來,信貸市場逐漸轉暖,房企融資熱情重新被點燃,融創、金地、首開等房企紛紛加入“發債大軍”。繼前兩月融資規模推至超千億後,3月房企發債仍維持高位。
在這一輪政策引導下,房企對資金的饑渴程度加大,地產融資環境是否整體放鬆?樓市將受什麼影響?分析人士認為,今年初政策層面稍顯寬鬆,房企融資成本有所降低,但未來融資環境難言全面放鬆。
密集發債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春節假期之後,房地產企業繼續密集融資,在2月下半月融資計劃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後,3月份房企繼續發布密集融資。
3月1日,雅居樂發行2022年到期5億美元6.7%優先票據,公司擬將票據所得款項淨額主要用於為若干現有負債再融資。同一天,首開股份稱,擬發行15億短期融資券,利率區間2.60%-3.80%。
3月3日,正榮地產公告稱,將發行2億美元2022年到期的優先票據,年息9.15%。而在1月11日,正榮地產曾發公告稱,將在香港聯交所發行2021年到期的2.3億美元優先票據,年利率為9.8%。
3月4日,光明地產公告稱,公司2019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發行完成,金額為8億元,利率3.98%。同一天,合景泰富發行的3.5億美元優先票據上市及買賣,票面利率7.875%,其表示,擬使用票據發行所得款項淨額將若干公司境內及離岸債項再融資。
3月5日,金科股份擬發行不超44億元公司債,最高利率詢價7.2%,擬用於償還到期或回售的公司債券。
補血還債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3月份,多家房企公布的境內外融資量均明顯增加,而且從融資成本看,基本告別兩位數,主流境外融資成本均在6-8%,境內融資的公司債均在5%以內,境外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實際上,自今年年初以來,房企“融資潮”便輪番上演,除了3月發債的上述幾家房企外,春節前已經有大量企業加入到“發債大軍”,且更多集中在中型房企。如,綠城中國於1月28日公告稱,將發行4億美元三年期不可贖回初始分派率為8.125%的優先永續票據;1月31日,華潤置地稱,公司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批准39億美元中期票據計劃上市。此外,恒大在1月增發了3筆境外優先票據,共計30億美元。
從發債整體情況來看,房地產企業最近幾個月資金情況出現明顯緩解。克而瑞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9年1月份,房地產企業境內外發債總量1095.8億元人民幣,環比上升91.8%。
在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整預期之下,房企銷售壓力加大,加之即將到來的償債高峰期是房地產企業持續密集“補血”的主要原因。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絕大多數發債的房企均表示,募集資金有部分或全部用於償還債務及補充流動資金,由此看來,“借新還舊”仍是主要方向。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說:“最近房企依然關注資金鏈的安全,2019年大部分企業都在更加關注經營風險,不少企業抓住這個窗口期加速融資。” 同時,中型房企加速拿地,也推動了房企的融資需求。
張大偉分析稱,從企業融資情況看,2018年四季度開始,房企融資難度相比之前有所緩解。但因為房企“缺血”過多,目前看,房企融資難度依然比較大,融資需求依然井噴。
另有分析人士預計,隨著融資政策的鬆動,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房企密集公布融資計劃,加入到借新還舊的隊伍中來。
預期寬鬆
開年信貸增量創下新高,央行數據顯示,1月份社融同比多增1.56萬億;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即便逆周期調節加之繳稅高峰等因素推高數據,但天量信貸仍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天量信貸背後,房企融資環境持續改善,融資進展也頗為順利。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後的這段時間裡,相繼有20多家房企發布融資公告,且融資成本整體較去年年底有所降低。
在業內人士看來,年初融資環境趨於寬鬆,房企融資規模開始增加,很多企業資金面也得到了改善。今年迎來流動性寬鬆時期,房企的資金流狀況將會大幅改觀。
然而,銀行信貸投放是否會重新流入房地產市場,尤其是被視為方向標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與房企融資,依舊備受關注。
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3月5日在受訪時強調,下一階段房地產金融政策總的方針不會有改變。
郭樹清進而指出,結構性去杠杆的目標是要把企業的杠杆率明顯降下來,同時穩住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他說,目前家庭部門個人貸款比較多,可能與買房、炒房有關係,就此“政府部門已經在控制增量、化解存量”。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銀保監會的定調基本上可以認為,不會盲目進行去杠杆的動作。而從當前宏觀經濟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角度看,實際上都會有各類寬鬆的融資做法。
“從樓市調控政策看,最嚴格的時候已經過去,政策底部逐漸形成,房企融資肯定會繼續寬鬆的,”張大偉預計,“從趨勢看,預計後續房企融資的難度有望繼續降低,資金價格也將繼續下探。”但同時,他強調,政策雖然見底,但未來難言全面放鬆。
來源:中新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