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中關村是共和國創新的搖籃。數十年來,中關村充分發揮“試驗田”作用,始終走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前列。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中關村示範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2萬多家,總收入超過5.8萬億元。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總收入占示範區總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今後,海淀中關村將立足首都發展戰略定位,以創新生態雨林為特征的區域創新體系,持續穩定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站在今天的海淀區中關村大街上,除了高樓大廈、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人們一定能看到黃莊路口那座屹立在鮮花草坪中外形獨特、閃閃發光的現代雕塑——《生命》,中關村“土著”戲稱它為“大麻花兒”。實際上,它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這盤旋上升的雙螺旋造型,正是中關村挺立潮頭、勇攀高峰、科學發展、生生不息、創新不止的發展軌跡。
據了解,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那時候,隨著思想和政策的大解放,以陳春先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關村創辦民營科技企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逐漸形成。1988年,國務院批示,以中關村為中心打造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自此中關村的名氣大了起來。
電子一條街的熱鬧景象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1999年6月,國務院批覆北京市政府,同意加快中關村建設的請示,中關村的功能由“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升格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西區、中科院、北大學、清華組成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區,中關村的城市面貌開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了。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海淀中關村緊跟技術革命浪潮,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充分發揮“試驗田”作用,始終走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前列,走出了一條敢為人先的創新之路,成為共和國創新的搖籃。
據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五年來,在中關村誕生了龍芯通用CPU 3A3000、兆易閃存存儲器、紫光展銳移動智能通信芯片、寒武紀商用深度學習處理器、小米澎湃S1手機芯片、中芯國際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製造工藝、大唐5G標準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變革性科技成果。
下一步,中關村將聚焦創新合夥人關係構建,打造創新發展“生態雨林”。據海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淀區將強化駐區高校院所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領域的“壓艙石”作用。同時,加快推進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扎實推進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海華信息技術前沿研究院建設,加強人工智能、量子科學、腦科學、高端芯片、顛覆性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研究布局,支持交叉科學的發展,推動產生一批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顛覆性成果,搶占全球創新競賽主動權。
現場
340項最新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這裡正在舉辦創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芯片、人臉識別技術、液態金屬3D打印、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共軸反槳無人直升機等中關村示範區170家企業的340項最新創新成果和主要發展成就。
展廳內,一塊拼接而成的巨大顯示屏格外醒目。參觀者站在屏幕面前,屏幕上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影像,並對臉部的數百個特征進行捕捉,甚至還能對性別、年齡、髮型、穿著特征等信息進行智能分析,瞬間顯示出來……原來,這就是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人臉識別及安防監控天眼系統,目前已在海淀區政府辦公區率先使用。
“刷臉進門雖不是新鮮事物,但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精准識別人臉才是突破的關鍵。”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謝憶楠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說,現如今,工作人員來到海淀區政府第一辦公區的進門閘機處,不需要正面對著攝像鏡頭,系統就可以自動比對人臉信息,實現快速進門。相比以往,工作人員需要拿出證件,由安保人員進行一一比對,既節省時間,提升安保效率,也能提升安保工作的精准度。實施人臉識別系統後,也能杜絕訪客冒用身份進門的現象。謝憶楠介紹,目前,人臉識別及安防監控天眼系統已經拓展到海淀區“城市大腦”的建設中。
展覽現場,京東配送機器人也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據講解員介紹,京東配送機器人主要解決了城市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可以從站點配送至寫字樓、居民區、便利店、別墅區及園區等。“機器人從站點裝貨後,按照固定路線行駛,自動避開障礙物,到達客戶指定的送貨地點。然後通過人臉識別、手機客戶端、短信驗證碼等方式快捷取貨。”現場講解員介紹,目前配送機器人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應用。
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關村是創新企業培育的“策源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也已發展成為集中展示中關村自主創新成就的平台、世界看北京科技發展的窗口,也是北京市重要的科普基地。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