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經歷了從“騎著毛驢上北京”,到“坐上火車去拉薩”,再到3萬公里高鐵基本覆蓋80%大城市、“復興號”實現時速350公里“貼地飛行”、國產大飛機C919一飛衝天的歷史跨越。
回顧70年風雨征程路,我國交通運輸業書寫了大踏步邁向交通強國的壯麗史詩。
隨著9月19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公布,交通強國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更加清晰,即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這意味著,新時代交通運輸事業揭開了新的篇章。
高速鐵路、高速公路
躍居世界前列
“在改革開放前,只要經濟稍有恢復和發展,交通運輸全面緊張的狀況就凸現出來。港口壓船壓貨司空見慣,船舶在港停留少則幾天、十幾天,多則幾個月。”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回憶起他40年前在秦皇島港工作時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港口經常要組織疏港運輸的‘會戰’。外輪船長嘲笑我們的港口是‘黃金向海里扔’。”
“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在1983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交通工作會議上,時任交通部部長的李清提出了開啟公路水路市場放開搞活的建議。這一發言迅速引發思想激蕩,直接衝破了社會主義只能搞單一所有制結構的羈絆和“一家辦交通”的部門壟斷局面,交通運輸的發展開始和市場接軌。
自此,公路、水路運輸領域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成分的運輸經濟新格局,車船運力迅速增加。各行各業、各種經濟成分,只要符合開業條件,並取得營運許可證的,都允許參加公路、水路客貨運輸,通過競爭優勝劣汰。與此同時,交通建設市場也全面開放,凡具備資質的施工企業都可參加交通重點工程的招標、投標,承攬施工業務。鐵路、民航、郵政等各交通運輸領域陸續同市場接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