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借抗疫回歸經濟發展本源
http://www.CRNTT.com   2020-05-24 07:56:44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這場突如其來、席捲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全球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社會發展模式等問題的思考。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筆者認為這場不幸的疫情最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有助於人們擺脫思維定式和思想惰性,重新思考和反省已經習以為常、感覺理所當然的現狀、規則與秩序。在這場危機面前,我們既要有堵漏、止損、輸血、“上呼吸機”的短期緊急救助措施,又要考慮標本兼治,著手重大政策制度改革,為長治久安謀篇布局。

  在當前,我們可以考慮把實現共同富裕代入與抗疫並行不悖的主題範疇。從社會性質來看,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從經濟發展來看,它又是生產目的——消費實現的充分條件。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處在現代社會網絡的樞紐位置,是國家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社會主義的生產、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就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這幾十年,我們始終秉承“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拼搏奮鬥。毫無疑義,“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新中國創業時期,毛澤東主席讓我們勒緊褲腰帶是為了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是為了發展。新中國在兩個不同時期為了發展,黨和政府所確定的這些政策都是正確的、必需的。但是我們應該時刻清醒牢記發展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一方面,我們的國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國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要求我們改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之這次新冠疫情危機的嚴重影響,需要我們審時度勢,做出重大的戰略調整,進一步改變發展方式,把實現共同富裕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毋庸置疑,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這種變化使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普遍受益,但也應該看到,老百姓受益程度並不平衡。東部和西部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不同行業之間諸如金融業和實體產業、演藝明星和普通工薪群眾之間的收入水平出現不小的差別。資本資產的收益和勞動的收益差距更是懸殊,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分化。

  據招商銀行與貝恩財富聯合發布的“高淨值客戶”報告,2006年以來我國的財富集中度增長迅速。2018年197萬高淨值客戶擁有61萬億可投資資產,已經占到總額為147萬億的全國居民+企業存款餘額的41.5%,而2006年這一比例為16.1%。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適度的收入差距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應該得到允許和保護,但一定要堅持適度原則。如果坐視貧富差距擴大,就會有違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初心,經濟發展也難以為繼。

  因此,在我們已經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並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應該把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發展目的問題作為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首要任務。通盤考慮,逐步推進,通過初次分配、財政再分配、稅收調節和建立城鄉人民群眾全覆蓋的社會保障等社會分配領域的綜合制度改革,實現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過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