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香港文匯報報道,政府首批通脹掛債券(iBond)於2011年發行,至2016年停發,其間共發行過6次,每年發行規模為100億元。回顧2011年政府推出iBond,主要原因為當時環球央行在金融海嘯後實行量化寬鬆救市,全球利率走低,定期存款利息低企,加上當時通脹高達5.3%。為避免市民大眾的儲蓄被通脹蠶食,政府於2011年發行首批總值100億港元的iBond,每手1萬元,年期為3年,浮息掛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定息則為1厘,以較高者為準。
2017年因通脹紓緩 暫停續推
iBond在2011年首次發行時有逾15萬人認購,到2016年時,參與人數更增加至逾50萬人,六年間累計的發行總額為600億港元。
息率方面,以第一批iBond 1最高,每期平均派息率為4.52厘、iBond 2為4.15厘、iBond 3為3.81厘、 iBond 4(4222)為3.17厘、 iBond 5(4228)為2.4厘、 iBond 6(4231)為2.58厘,均為每6個月派息一次。
銀債累推4年 不設二手市場
及後至2017年,政府以通脹紓緩為由,不再續推iBond,但強調不是永久終止。不過,今次鑑於疫情拖累下,本港7月、8月連續兩個月錄得通縮,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分別跌2.4%、0.4%,加上環球低息環境很大機會將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而另一方面,海外主要市場相繼大規模地推行的貨幣寬鬆政策在中長期而言或帶來的通脹風險,故此政府今年復發 iBond ,並保證最少有2厘回報。金管局今天會公布發行詳情。
另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中提及,該批iBond之後,緊接的將會發行銀色債券,兩批債券的發行總額合共最多為130億元。
首批面向65歲或以上長者發行的銀色債券於2016年推出,2016年至2019年每年政府均有發“銀債”,入場門檻1萬元,債券年期為3年,債券持有人將每6個月獲發一次與本地通脹掛的利息,息率不會少於兩厘,不設置二手市場。
如投資者需要在債券到期前套現,政府將以原價及相應的累計利息贖回債券。2016年、2017年保證回報均為2厘,2018年起保證年利率升至3厘。其中,於2022年到期的第4批銀色債券第二次派息為3厘,第一次派息則為3.23厘,高於3%的保證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