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日電/2013年的最後兩個月,中國推出的重大金融改革措施,以及有關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的報道,讓人民幣國際化再次成為全球大新聞。
新華社報道,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的舉措,有望在新的一年裡為人民幣國際化提速。至於海外媒體以“里程碑”等詞彙形容人民幣超越歐元晉陞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的新聞,渲染之味甚濃,因為更具實際意義的是真正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比重。
全球金融同業合作組織SWIFT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10月人民幣依然排在世界支付貨幣第12位,僅佔全球貿易總金額的0.84%,甚至低於泰銖和瑞典克朗。美元和歐元的市場份額分別是38.1%和34.7%,英鎊以9.9%排第三。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顯然,國際間使用人民幣的普及程度與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極不匹配。
根據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的定義,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促進人民幣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全球各個地區使用的進程。他說,一個已經國際化的貨幣,意味著它在全球各個經濟體之中被廣泛接受為投資和儲備貨幣。
從2009年7月起,中國以全新的方式嘗試開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即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不能自由兌換的限制下,讓人民幣通過跨境貿易走向海外。
2013年,中國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鼓勵離岸市場發展更多人民幣金融產品,以及支持其他經濟體的央行持有更多人民幣等三個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2013年前11個月,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總值約4.05萬億元,佔同期中國進出口總值23.43萬億元的17.2%。而2012年全年是2.94萬億元。央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人民幣已通過跨境貿易結算“走進”220個國家和地區。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已與境外23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累計約2.57萬億元人民幣。
2013年,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初現競爭態勢,大家各顯神通。比如效倣香港的“點心債”,新加坡有了“獅城債”,台灣推出了“寶島債”。
香港特區立法會資料研究組12月12日公佈的研究簡報稱,由於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的情況日趨普遍,海外個人和企業對人民幣金融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驅使海外金融中心積極擴展其人民幣業務。全球已出現多個離岸中心,包括香港、倫敦、新加坡和台灣。
其中,香港於2004年2月啟動離岸人民幣業務。經過10年發展,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新加坡和台灣均是“後來者”,兩地於2013年啟動離岸業務,較倫敦晚兩年。
2013年10月,香港人民幣存款猛增516億元,是2011年4月以來最大漲幅。截至10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創下新高,達7816億元。當月,台灣銀行業人民幣存款亦較前一個月猛增25%,餘額增至1232億元。
香港和台灣人民幣存款猛增,帶動10月份“渣打銀行人民幣環球指數”較9月上升2.4%至1220,更較1月份的809增長超過一倍。渣打稱這是市場上首個從多方位追蹤離岸人民幣發展的指標。
進入11月,中國公佈了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屈宏斌說,十八屆三中全會公佈的改革藍圖回應了此前市場期待已久的所有重大金融改革。12月2日,央行又公佈《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屈宏斌認為,《意見》包含數個驚奇之處,表明項目開放可能加速,包括允許自貿區居民開立以本幣和外幣為單位的“自由貿易賬戶”、允許在自貿區工作的個人投資海外等。
“我們相信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進展速度可能超預期。下一步將是擴大跨境投資流動。”他說,“未來幾個季度裡,大家要準備好迎接一系列具體措施的實施。”
美銀美林策略師崔偉認為,根據央行《意見》,未來通過上海自貿區進行資本流動可能比預期要容易得多,這意味著中國的資本項目開放可能較預期更快。他說,《意見》對資金轉賬額度並無明確限制,這是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