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地33公頃的九龍塘“花園城市”內,只建有250間低密度平房或兩至三層的獨立屋,區內土地地積比不得超過0.6倍。(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香港無地起樓?還是政府被“條條框框”及歷史問題捆綁,無法彈性釋放土地?九龍塘有一幅占地33公頃、約1.7個維園大的土地,內裡只建有250間低密度平房或兩層高獨立屋,因用地於1921年被劃作“花園城市”,第一份法定分區大綱圖規定土地地積比不得超過0.6倍;業主若因房屋老舊想重建,也必須獲得地政總署署長特別批准,形成種種“不能變”的死板關卡。惟百年後的今天,該地只有部分房屋有人居住,大部分不是空置,就是廟宇、學校或時鐘酒店。
大公報報道,面對今天住屋短缺情況,學者及測量師均認為當局可考慮釋放土地進行微調,以騰出部分重新規劃。“點解唔變得?點解唔可以攞出嚟大家咨詢?”有學者建議透過公私營合作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或可創造雙贏局面。
位於九龍塘鐵路南行線以東、界限街以北、窩打老道以西,以及歌和老街以南,並以界限街、窩打老道及歌和老街作為分界的用地,於1921年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劃為“花園城市”,興建250間低密度平房及兩層高的獨立屋,當時的項目旨在創造宜居環境,故在道路興建、游樂場/公園以至每地段面積均有要求,例如道路闊度不能少於40呎、道路加游樂場/公園面積必須合共占整個項目達32%,以及私人地段面積不得少於5000平方呎可建一所房屋等。
地積比不得超過0.6倍
大公報日前實地觀察,發現“花園城市”內不少土地連房屋被丟空,當中以金巴倫道較多;區內仍有人居住的房屋主要集中在約道及施他佛道一帶,其餘用地作商業用途,如時鐘酒店、廟宇、婚紗舖及幼稚園等,用地發展仿佛停留在數十年前,並無與時並進。“呢度係一個不能變區域,無人夠膽搞呢度,亦無得搞,不論出面點變,但因為呢度有太多歷史因素,令(當局)一直全片保留。”一名當區居民說。區內猶如一個“凹”字地帶,被外圍高樓大廈團團環抱,其中以界限街為例,一條約20米馬路之隔,一邊是20多層高的大廈,另一邊是兩至三層高的平房。
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钜業曾翻閱有關土地契約,他指出,契約與今日地契的詳細條款有天壤之別,“當年地契唔似而家寫得咁詳細,好多係概念性,大概而已,反而好多限制係之後加上去”。他以高度為例,當年興建樓房時沒有起高樓概念,所以不存在今天有高度限制等條文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