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樓價自去年最高位回落至今累跌約18%,市場有些准買家或“花生友”不停唱淡,更期望樓價會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或2008年金融海嘯的覆轍。事實上,1997年樓價由高位,在1年半內挫達55%;而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短短9個月亦跌了約23%。但今次的跌市是不可與上述兩次跌市相提並論的。
別寄望重演97年暴跌
首先,1997年樓市飽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年入市的買家當中很多是炒家,亦有投資者,更多的是利用杠杆借貸的買家,當樓價下跌時,第一批出貨的是炒家,炒家入市的目的是賺錢,無論住宅及工商鋪都是貨品,當然不會像用家般,對單位存有感情。
至於投資者,同樣純粹視磚頭為資產,持貨的時間可以比較長,最重要是回報率的計算。嚴格來說,跌市對用家影響應該是比較輕微,只要在按揭供款方面負擔得起,始終是安樂窩,樓價上落只是數字遊戲。
可是,當年炒家瘋狂拋售,引發骨牌效應,投資者亦不會“執輸”,大家的心態都是“走得快好世界”,用家原本只要繼續供款給銀行,便不會構成太大問題。不過,當年的經濟實在太差,很多用家都要減薪或被裁,導致供樓出現困難,最終給銀行沒收單位,負資產及破產的數字於是大幅上升。
今天的樓市,雖然連續幾年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過去這段時間,香港與內地未能通關。此外,市場亦沒有出現大量炒家及投資者瘋狂拋售,而負資產問題亦不能與當時相提並論。
筆者認為,除非與內地通關的安排向後倒退,這樣的香港才有機會重演1997年慘烈一役;因為今天的香港,大部分的經濟貿易及機會,都很依賴內地市場,長期持續地不能通關,將令香港跌入漩渦之中。
值得慶幸的是,內地已優化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級別以及應對方案,正式與香港通關的日子即將來臨;這令筆者回想到2003年沙士後,內地放寬自由行到香港的情境;而經過開放自由行的20年後,香港更加倚重中國內地,所以當正式通關,香港積聚已久的經濟及樓市爆發力就會展現。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