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土地公開拍賣是地產界的盛事,有大批發展商出席,十分熱鬧。(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小記任地產版記者20多年,見證行業轉變,樓價起跌,當中遇上不少難忘經歷,回想起來,有笑有淚有汗水。今篇《趣味樓市》不寫地產知識,只是分享個人的採訪點滴,過程甜酸苦辣紛陳,深深明白記者採訪除了要快准真之外,更要做到“鐵腳、馬眼、神仙肚”。
辛苦/地皮競投 場內追到場外
大公報報導,小記基本上每天會進行採訪,搜羅最新地產新聞,訪問內容包括一手樓動態、新盤發布會、代理行報告會、街頭訪問等,若論最辛苦肯定是官地拍賣。千禧後讀者可能對官地拍賣比較陌生,在此先略為交代背景,為何奉行多年的官地拍賣會消失。
本港於1997年回歸不久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樓市泡沫爆破,特區政府賣地計劃也多次改動以適應市場供需變化,包括兩次暫停賣地、引入申請表制度(勾地機制)、重掌賣地主導權;賣地由拍賣為主,變成目前全部招標等。官地拍賣壽終正寢的實際時間,是特區政府於2013年3月取消歷時近14年的勾地機制,並全面重掌供應主導權。
發展商空群而出 星光熠熠
那些年的官地拍賣是地產界盛事,不論地皮的規模大小,全港發展商大孖沙幾乎傾巢盡出,如新地(00016)前聯席主席郭炳江、長實(01113)主席李澤钜、信和置業(00083)創辦人父子黃廷方(已故)及其子黃志祥、時任新世界(00017)集團總經理梁志堅、華懋集團董事局主席龔如心(已故)、南豐發展主席陳廷驊(已故)、時任太古集團大班簡基富等等,均是拍賣會的座上客,經常親自出馬指揮,場面星光熠熠,發展商出席陣容媲美本港演藝界一年一度盛事的金像獎頒獎典禮。
每逢官地拍賣,各大報館的地產版記者幾乎全數出動,中外傳媒機構也派出多隊攝制隊到場前後包抄,單是記者已過百人,非常誇張。而記者通常會在拍賣之前半小時甚至45分鐘到場準備,在門外守候一眾大孖沙發出提問,雖然內容多數大同小異,例如:對哪一幅地皮感到興趣?有信心奪得地皮嗎?獨資或合資投地?發展商的回答也十分公式,例如:對所有地皮皆有興趣、有信心奪地等,但這個一問一答的互動是官地拍賣前不能缺少的。
經過一輪拍賣競逐後,地皮成交,發展商開始離開會場,這時候,又到了記者群起追逐的時間。在拍賣場內外,一班記者向發展商方向既追且跑,然後如層層叠般圍著受訪者,不過,縱使千辛萬苦迫到核心內圍,你已無空間舉機拍照甚至連頭也抬不起(因為四肢已遭夾實,頭頂全是攝影機、收音咪、錄音機),加上外圍嘈吵,受訪者說話聲音細,成為“三不”人士(聽不到、影不到、動不到),有時候更慘淪人肉沙包,被同行不小心肢體碰撞。若果拍賣時正值夏天,大家還要交換汗水,互吸對方的氣息,五官同受折磨。
採訪官地拍賣雖然辛苦,但也令記者大開眼界,在會場內看到大孖沙為奪得心水地皮,果斷舉牌出價競投,過程緊張刺激,有時更見證地王的誕生,場面相當難忘。 |